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技术创新 > 正文
首页

青岛市城阳区:夯实治理基础 提升服务质效

来源:中国社区报    编辑:王岩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以服务百姓民生、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为着力点,通过“延、帮、践、融”等措施推进,搭建支持系统,提升内生动力,积极探索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发展的“城阳路径”,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与人民生活品质。城阳区也先后荣获山东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和村改居社区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

“延”上抓拓展

城阳区通过统筹社区资源、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创新“五社联动”渠道,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项目,促进社区治理提质增效。

做强基础平台。通过激活、整合、下沉,共享“五社”资源,打造“1+3+8+N”(即青岛社会组织阳光创享中心;城阳区社会组织创新创业苑、城阳区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基地、城阳区社会组织创新创业创益街;8个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一体化中心;N个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四级孵化体系,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名师结对、名社锻炼、名校培训、名家研讨、名城考察的“五名行动”,初步形成“五社”运转有效的良好局面。

做强优势平台。城阳区建成启用全省首个集“指挥、培育、展示、服务、孵化”于一体的志愿服务中心,创新设立社区社会组织供需服务对接大集,实现社区按需求“点单”,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慈善资源按专长“接单”。

做强特色平台。面向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城阳区建成瑞阳心语实践站、红色管家实践站、青峰廉洁教育实践站、康复机构实践驿站等特色实践站,针对群众不同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其中“小桔灯”志愿服务队入选全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蓝天救援中心获评全国首批志愿服务示范团队。

“帮”上做文章

以惠民之举,办民生实事。城阳区建立方便可及、精准高效的分层分类长效机制,构建精准化精细化社区服务体系。

建立帮助服务机制,统筹宣传、政法、卫生、教育等多方资源,围绕帮老、帮困、帮教、帮事、帮心服务项目,组建由30多个志愿服务团队、爱心企业以及社区参加的“萤火之光”志愿联盟,精准、细致、迅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建立“五送”活动机制,组成660支特色队伍,动员社工、志愿者力量,通过进社区送宣讲、送温暖、送文化、送健康、送平安,拉近社区与居民的距离,通过走访慰问、分类帮扶切实帮助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践”上求实效

城阳区着力构建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为载体,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为纽带的社区治理工作机制,挖掘居民潜能,动员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强化载体保障。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社工站,突出“永远跟党走”主题,通过“定点+流动”宣传方式、“讲座+文化活动”等社区活动,广泛开展讲理论、讲党史、讲政策、讲故事等各类“四讲”活动200余次、开展定单式党课30余场次。

强化队伍保障。充分发挥广大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志愿者、社会工作者、慈善工作者专业特长,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进社区,引导社区志愿服务积极发展,推动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资源联动开展服务,完善多方参与的社区服务新格局。

强化资金保障。城阳区在8个街道全部成立法人慈善会,设立社区慈善基金37支,有序开展“阳光慈善 精准救助”“慈善伴行 阅读共享”“爱在金秋 敬老助老”等慈善公益项目,救助帮扶困难群体近1300人次,发放善款120余万元。

“融”上下功夫

城阳区畅通和规范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实现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有力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融入居民自治。建立“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和“5+X”(即每个社区均成立小桔灯志愿服务队、社区义警队、乡风文明理事会、社区纠纷调解委员会、市民议事会5个社区社会组织,组建X个具有社区特色的社区社会组织)多方参与协商共治模式,建设新型社区邻里中心16处,组织实施全区基层社区“居民问政日”活动,通过志愿者“敲门问需”、社会组织暖心服务等方式,帮助居民实现“微心愿”。同时,各社区组织开展议事协商活动,将其作为居民建言献策、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渠道,坚持“议”出居民心声,“议”出解决急难愁盼的办法。

融通群团组织。探索建立群团组织与社会组织融通发展机制,先后成立由群团组织主管指导的城阳特战救援志愿服务队等社会组织5个,实现群团组织与社会力量优势互补。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广泛开展科普讲座和动植物保护,事迹多次被宣传。

融合文明实践。充分发挥城阳区志愿服务中心阵地作用,带动吸引21家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入驻,形成“15分钟志愿服务圈”,涌现出全国首个文明实践积分平台、志愿服务“滴滴”模式等大批优秀实践成果,有效提高“五社联动”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