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技术创新 > 正文
首页

济南市市中区:基层善治有“妙招”

来源:山东《支部生活》    编辑:王岩

 

 “每人都自觉维护公共环境,物业管理规范了,邻里更加熟络了,老旧楼院得以重生……”近日,济南市市中区大观园街道睦和苑社区收到老党员吴阿姨的一封来信,信里细述了社区的蝶变和自己满满的幸福感。

  睦和苑社区原是个典型的老旧小区,过去“脏乱差”问题突出,经过几年发展,如今已获得“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省级文明社区”等50多项荣誉称号。像这样的老旧小区,在市中区并不少见,如何做好老旧小区的民生保障工作,一直是当地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市中区紧紧围绕让群众生活更美好、让基层运转更高效、让城市运行更安全的目标,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激发活力品质强区建设新动能,提升群众满意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杆石桥街道“党建引领·金牌管家”服务模式

人人参与共建和谐社区

  日前,杆石桥街道春元里社区一商户屋顶的下水管道漏水,便通过“金牌管家”服务清单上的管家热线求助。社区的网格管家得知这个消息后,迅速联系到物业公司,仅用一下午的时间,便将管道更换完毕,解决了商户的燃眉之急。

  这是春元里社区为破解老旧小区管理难题,倾力打造的“红色物业 金牌管家”服务模式为民解忧的一个场景,旨在以人性化“管家式”服务,快速、有效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金牌管家”怎么“管”?春元里社区综合党委书记顾美旋给出了答案:“‘金牌管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由总管家—网格管家—共享管家三级架构组成,总管家由社区书记担任,负责统筹协调;网格管家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负责接单派单;共享管家由职能部门、物业、志愿服务队伍等工作人员担任,负责解决具体问题。”

  “金牌管家”如何精准解决居民遇到的问题?据顾美旋介绍,社区紧紧围绕居民生活需求和12345热线诉求,梳理出10大类36项服务内容,实现从“有事得打12345反映”到“遇事直接找管家解决”的转变。

  春元里社区的做法是市中区抓实“红色物业”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市中区聚焦社区居民多元化的需求,根据社区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推行“红色物业 金牌管家”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不仅解决了诸如疏通管道、矛盾纠纷等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而且还引导诸多党员、楼长、热心居民参与社会治理,使社区治理由“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

  在抓实“红色物业”的基础上,市中区还注重引领社会新兴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魏家庄街道魏家庄社区的“红·新·埠”暖心驿站,不仅配备了空调、电视机等,还放置了一些常备药品和充电设备。“我们平时困了、累了就可以在这里休息一下,特别暖心。”一位在此休息的外卖小哥说。

  针对新就业群体“奔跑在路上”的工作特点,市中区整合各类资源,在社区设立暖心驿站,为他们提供休息港湾,同时还聘任百余名“黄骑士”、“蓝骑士”担任兼职网格员,实现新就业群体享受服务和参与治理的双向良性循环。

魏家庄街道“红·新·埠”暖心驿站

便民生活圈圈出“幸福圈”

  每天,七里山街道振大郎茂山农产品市场内人气十足,前来购物的居民络绎不绝。市场内,蔬菜种类齐全、瓜果飘香,还有家电维修、便民理发,甚至连政务服务便民点也搬进了菜市场。

  “家门口的这个市场,不仅能买菜,而且凡是跟老百姓生活有关的事,在这里都能解决,非常方便。”一位在市场买菜的老人高兴地说。

  振大郎茂山农产品市场是市中区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生动实践。何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即按普通人的正常步速,步行15分钟范围内,规划商业街区、药店、银行等公共服务网点和设施,以满足大多数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据了解,以振大郎茂山农产品市场为核心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范围内,布局了20多种业态、200多家门店,满足了周边6万余居民的日常基本生活需求。此便民生活圈已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2021年5月,商务部等12部门提出在全国开展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济南市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自此,市中区积极探索,实施社区焕新、街区更新、商圈迎新的“三新”社区生活商圈建设,不断延长完整生活服务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建立“红色维修联盟”是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又一创新举措。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小修小补的事,事虽小,却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困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近年来,市中区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红色维修联盟”新模式,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电、水电、木工和管道等10余项高频家政维修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服务事项清单,维修定价由居民根据市场调研结果磋商而定。

  “红色维修联盟”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和群众唱戏,实现社会、经济和民生效益的三重叠加,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舜玉路便民维修服务中心

“社区微业”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日,魏家庄街道同生里社区居民王女士总是乐呵呵的,每逢遇见亲朋好友,就“炫耀”刚学的非遗手艺——面塑。“学习这门手艺不仅能够有一技之长,还能赚钱咧。”王女士说。

  王女士的这门新手艺是通过同生里社区的“社区微业”行动学习来的。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2023年,为促进城乡居民“家门口”就业创业,我省实施了“社区微业”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以社区为依托,以城乡低技能、低收入、高失业、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两低两高”群体为重点,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模式,帮助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市中区认真实施“社区微业”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各社区实际,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就业服务新模式,充分挖掘社区就业潜力,拓宽就业渠道,提升社区就业服务能力。

  “我们社区创建非遗文化产业、新业态就业、社企联盟三大就业创业平台,通过聘请‘非遗辅导员’和‘新业态就业辅导员’,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就业技能,实现快速就业。”同生里社区综合党委副书记石文慧介绍。目前该社区已开展300余次培训,实现就业40余人。

   “我们社区除了充分挖掘辖区内餐饮、手工编织等店铺的就业带动能力外,还充分借助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多的资源优势,努力扩大‘朋友圈’,目前已与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山东财经大学、济南市舜耕小学等多家驻地单位签订服务项目30余个,实现就业60多人。”舜玉路街道舜园社区综合党委书记孙怡说。

  社区的付出,群众记在心间。舜园社区90多岁高龄的老党员吴国梁,跑遍大街小巷,将所见所闻创作成《画说五微》漫画,不仅展示了辖区内的一批创业就业典型,还宣传了就业好政策,确保就业路上“一个不能少”。

2018年,舜园社区建起“便民一条街”,让磨刀、修鞋等手艺人有了固定的就业摊位。图为补鞋师傅董甲军。(吴国梁/绘)

服务保障网情暖“一老一小”

  今年“六一”前夕,睦和苑社区的老人和小朋友们度过了一个别样的节日。原来,睦和苑社区联合山东老年大学、济南市经五路幼儿园开展了“童游老商埠·玩转老济南”游园活动与“泉韵济南·艺彩童年”文艺汇演。

  在游园活动中,老人们以自身经历讲述了济南发展的故事,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中医推拿、茶艺表演等精彩节目;在文艺汇演中,老人和孩子们纷纷登台献艺,欢歌笑语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这“一老一小”的结合不仅给老人们带来欢乐,还引导孩子们敬老爱老,培养他们的优秀传统美德。

  据悉,这种“一老一小”共建模式源于“睦和朝夕”项目。睦和苑社区综合党委书记左翎介绍:“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愿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社区携手辖区内山东老年大学、济南市经五路小学、济南市经五路幼儿园共建‘睦和朝夕’全环境育人项目,采取资源共享、融合共建、协调发展、聚力同行的措施,形成有效的家园社共建新模式。”

  目前,该项目已开展了国画、剪纸、太极拳等优秀传统文化公益活动60多次,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庆祝端午节等文艺汇演10余次。

  “睦和朝夕”项目是市中区守护“一老一小”的暖心举措之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近年来,市中区强化资源整合,创新服务模式,将养老、托育、托管等服务集合于社区,引入第三方机构管理运营,织密“一老一小”服务保障网。

  在养老照护方面,针对三种形态的“9073”养老模式,创新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聚合式医养服务体系,实现三种形态老年人医疗服务全覆盖。

  在托育服务方面,依托辖区早教机构、托育中心等儿童友好产业资源和社区阵地,提供全日托、半日托等多种托育方式;广泛开设“四点半学堂”、“暑期托管班”等青少年课后服务阵地,形成了学校放学、社区“开学”的全环境育人互动格局。

  如今,走在市中区的大街小巷,处处都能感受到活力品质强区的澎湃动能,触摸到党建温暖带来的民生幸福。

山东老年大学的艺术家在睦和苑社区为孩子们开展国画公益课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