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南区:用心解难题 描画新“枫”景
来源:天津政法报 编辑:王岩
天津市津南区检察院推出“听、说、解、纾”四字工作法,通过畅通渠道、公开听证、多方化解、司法救助多元举措,实现全方位倾听、高质量释法、实质性化解和有效纾解困难的复合效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将检察听证作为化解信访矛盾有效途径
“听”字为先
畅通信访渠道
准确把握群众诉求,是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的先决条件。津南区检察院畅通信访渠道,全方位倾听访情民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开通“信、访、网、电”沟通渠道的基础上,12309检察服务中心整合窗口接访、权利告知、预约登记等“一站式”服务,实现面对面接待、点对点回复、一对一解答,确保群众表达诉求无阻碍,群众诉求有回音。
与此同时,该院实行“检察长接待日”制度,制定联合接访工作方案,落实对疑难信访重点问题的关注和全面掌控。
为延伸12309检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让群众在“家门口”有事即诉,该院安排检察官进驻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集中办公,建立远程视频系统,最大程度为群众提供便利。
“你们可得想想办法啊,我们6个人的工钱被拖欠了大半年,没有工钱我们没法回家呀!”老王等人在津南区某建设项目工地打工,工程结束后工资却迟迟不到位,老王等人决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津南区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迅速响应,与该院第五检察部实行联合接访,全面了解相关情况,认定该案符合支持起诉条件,当即依法受理。
随后,该院充分发挥检察职能,联合区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多次走访调查企业,收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外来务工人员工资信息等证据材料。经询问总包公司、分包公司等单位,确定了老王等人被拖欠工资的基本事实。本着“沟通协作、调解为先”的工作方法,检察干警与企业负责人耐心沟通、释法说理。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功为老王和他的工友追回被拖欠的近41万元工资。
据统计,近3年来,津南区检察院通过区矛调中心受理涉农民工工资案件线索150余条,帮助农民工讨回工资100余万元。
远程视频接访便利当事人
“说”字着力
强化释法说理
充分释法说理,将法理讲明、事理讲清、情理讲通,是解开信访群众心结的重要抓手。津南区检察院坚持“能听证、尽听证”,运用听证强化释法说理工作,把检察听证作为化解信访矛盾的有效途径。
对拟作不起诉、不支持监督刑事、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就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等疑难争议性问题有针对性地举行听证,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律师等案外“大脑”,帮助释明法理、事理、情理,促进当事人内心认可办理结果,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办案环节。
为方便行动不便、居住偏远的群众,同时起到更好的法治宣传效果,该院组织开展上门听证,用“百姓话”将“法、理、情”讲透,既说服当事人,更教育身边人。针对邻里纠纷、同事纠纷等引发的刑事犯罪案件,走进社区、乡村、企业、工地等开展上门听证10余次,起到良好的法治宣传效果。
“解”字为要
实现“案结事了”
该院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头雁效应”,强化检察一体履职,多方联动协同,形成多层次联动机制,有效破解矛盾纠纷症结问题。
坚持检察长带头化解重大疑难信访,逐案明确一名包案领导、组成一个化解班子、制定一套化解方案,主动与相关单位、街镇沟通了解问题症结,协调落实化解举措,有效解决一批疑难信访积案。
此外,加强各部门内部协作配合,不断优化工作方式。案件承办部门对办案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评估预警,控告申诉部门跟进接访处置,形成化解合力,全力促进“案结事了”。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共治模式,加强与法院、公安、镇街信访部门的对接联系,推进12309检察服务中心与其他信访处置平台的深度融合,减轻信访人负担,节约司法资源。
去年夏天,李某急匆匆来到12309检察服务中心寻求帮助。李某称自己原本靠经营小本生意谋生,没想到被合作对象欺骗,导致背负巨额债务,就连银行账户也被法院查封,失去了生活来源。“我要是一个人还好说,我老婆有先天疾病,如今患有癌症,急需钱做手术,真是愁死我了。”李某愁容满面地对接访干警说。
该院控申部门当即启动联合接访机制,与第五检察部共同接待李某并研判情况。通过进一步了解、核查案件情况,检察官认为该案符合民事申诉受理条件,告知李某可依法受理民事执行监督。同时,根据李某的家庭情况,该院依法对其开展司法救助。
联合多方力量开展司法救助
“纾”字托底
及时纾困解难
津南区检察院贯彻“应救尽救,应救即救”原则,充分发挥司法救助作用,实现案件化解和困难解决的双重效果。主动将司法救助工作融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对因案致贫致困被害人,积极启动司法救助程序,合理制定救助方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近3年来,该院救助刑事案件被害人及被害人家属80余人,发放救助金160余万元。
注重协同联动,全面一体救助。主动加强与区妇联、民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及各镇街的沟通联系,构建多部门、多层次联动的救助格局。建立与上级检察院救助线索移送和沟通交流机制,协同制定帮扶措施,最大限度帮助被害人渡过难关。用时,做好跟踪回访,确保救助质效。该院坚持把“一次救助、长期关怀”的理念扎根于心,强化“司法救助+跟踪回访”融合效应,努力将司法救助向纵深延伸。
去年年底,该院在办理一起刑事案件时发现,被害人林某未满18周岁,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她,多年来与母亲相依为命。林某的母亲体弱多病无法工作,除了母女二人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之外,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承办检察官根据这一情况判断,林某可能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将线索移送至控告申诉部门。控申部门根据司法救助标准,对林某的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和走访核实,确定其符合相应条件,立即启动司法救助程序。
考虑到林某的家庭情况和特殊遭遇,津南区检察院在开展两级检察院联合救助的基础上,还将此情况通报区妇联,组织召开座谈会,凝聚多元救助合力。经市检二分院、津南区检察院、津南区妇联三方共同努力,分别决定对被救助人家庭进行司法救助和困难救助。
随后,三方联合入户走访,为林某一家送去救助金和生活必需品,并表示会根据林某的需要,为她安排后续心理辅导。“非常感谢检察机关对我的帮助,我会振作精神,积极面对今后的生活。”林某激动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