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首页

“平安好邻居”!北京房山区唱响群防群治特色品牌

来源:长安评论    编辑:王岩


北京市房山区凝聚人民群众、机关单位、企业商户等“好邻居”的共同智慧,推动群防群治非专业力量与党政部门、基层组织平安建设专门力量有效协同配合,探索建立房山“平安好邻居”特色品牌,形成了“平安好邻居,凡事好商量、有事我来办、难事大家干”的浓厚氛围。

构建“平安好邻居”多元共治工作格局

加强党建引领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协调各方职能作用,通过“区域化党建”与辖区企业、单位加强联建共建,最大限度将多元主体全部纳入平安建设和基层治理工作。

西潞街道依托片区联合党委、吹哨报到等工作机制,将辖区党组织、区直部门、商户企业、文艺团体、社会组织等全部纳入“好邻居”范围,通过党建共建、资源共享、有事共商、发展共促、文化共育、安全共抓、环境共治、难题共解,形成“好邻居”共同守护平安的强大合力。

整合多元力量

创新机制壮大传统群防群治队伍。将治安志愿者作为群防群治基础力量,广泛动员楼门长、网格员、辖区党员加入,不断加强“平安好邻居”子品牌创建,涌现出苏庄三里“蓝盾”、嘉北社区“360”等一批优质群防群治子品牌,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治安志愿服务,共同守护辖区平安。同时,在计算志愿服务时长、评定星级的基础上,创新奖励激励机制,切实激发“平安好邻居”积极性。

“平安好邻居”志愿者开展社区巡逻

燕山“老工友之家”联合企业工友推出“老工友”福利卡,凡参与志愿服务时长满90小时的“老工友”即可申请开通,“老工友”在企业工友商户消费时,出示福利卡即可享受4折到9折的专属优惠,极大提升了“老工友”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环卫工人、园林绿化工、公交司乘等城市运行保障早起人群全部纳入“平安好邻居”体系,发挥其早出晚归的职业特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及时发现报告突出问题。在邻里守望、平安共创理念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加入“平安好邻居”,形成“平安房山人人参与、房山平安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创新落实机制

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结合本地不同特点,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

树立回迁社区的典型——南广阳城村契约治村、不诉自办的“广阳经验”。作为2016年入住的回迁型小区,为从源头解决管理不规范、村民生活不适应等问题,村党支部在搬迁上楼前夕,经过反复斟酌、酝酿、协商,形成了涵盖治安、环境保护、清洁卫生、停车、消防和电梯、房屋使用及出租等内容的小区管理办法。对于所有涉及人、财、物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将协商结果通过基层自治的管理制度固定下来。村“两委”班子与村民自觉履约,互相监督,形成有约必守、违约必罚、违约认罚的广泛共识。挖掘老旧小区的典型——邻里守望、平安共创的苏庄三里“好邻居”。苏庄三里作为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党委充分利用熟人文化特点,组织党员、居民代表和楼门长,动员辖区“好邻居”单位、企业、商户和居民,通过党建聚邻、治理安邻、文化润邻、服务助邻、亲情暖邻、和谐睦邻,强化协商议事、串门走访、志愿服务,做到有矛盾大家商量、一起解决,从根本上减少矛盾产生。同时,邀请法官、律师、区直部门等“好邻居”参与矛盾化解,直接与当事人协调沟通,讲清法律关系,理出解决方向。

“平安好邻居”入村开展普法宣传

打造大型社区的典型——网格管理、九元共治的嘉北社区“嘉北模式”。作为房山区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综合社区,嘉北社区党委克服工作人员少、管理负担重等困难,积极探索大型社区治理路径,将社区划为15个区域,由包片社工任“区长”,楼门长任“副区长”,大网格套着小网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里”,在服务居民、化解矛盾、发现隐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以来,社区报警类110警情同比下降四分之一,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5.6%,未发生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安全事故。

深化矛盾纠纷化解“我来办”工作机制

针对矛盾纠纷化解,相关职能部门主动而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积极参与,逐步形成了多元“我来办”一揽子工作机制,初步构建了房山区多元矛盾化解工作体系。

信访“我来办”

在全区669个村、社区建立信访“我来办”工作室,每天安排“两委”干部接待群众,答疑释惑、解忧化难,确保群众有事找组织落到实处。同时,依托区信访联席办托底解决疑难复杂问题,区级层面持续推动重点矛盾领导包案化解攻坚,区领导带头,横向带动各有关职能部门、纵向带领镇街两级党政力量,全力推动矛盾实质性化解,形成“难事大家干”的生动局面。在应对“23·7”极端强降雨灾害中,针对北潞园小区受灾群众的突出诉求,属地设立“好邻居·我来办”流动服务站,政法各单位派出法律服务队,第一时间对居民诉求进行答疑解惑、提供法律咨询,协调解决现实困难,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有效防范和化解矛盾产生,擦亮了抢险救灾平安底色。

“平安好邻居”房山蓝天救援队在“23·7”暴雨灾害中开展抢险救援

城指中心“我来办”

区城指中心充分发挥接诉即办工作统筹协调作用,积极利用基层服务站进行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秉承凝聚好“心”、梳理好“账”、温暖好“人”、运用好“格”、解决好“题”、宣传好“事”的“六好”职能要求,鼓励一线干部强化街面随访、社区寻访、入户问访,主动收集、排查市民群众意见和建议,推动问题发现在一线、隐患排除在一线。长阳镇上林佳苑社区楼上楼下住户因噪音问题产生矛盾,发展到准备对簿公堂,社区书记多次联系两位住户来服务站进行调解。通过耐心细致讲事实、谈感情,提出合理的调解建议,两位当事人握手言和。

公安“我来办”

充分发挥“穿警服的副书记”优势,组织各派出所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隐患不间断梳理排查,坚持“一事一策”,因人因事、因时因情开展化解,及时将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人民调解“我来办”

区司法局成立区级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整合全区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等非诉解纷力量,吸纳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水务、体育等18个行政部门和建筑工程、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旅游、医疗等14个行业性专业性纠纷调解委员会参与,有效提高多元调解工作质效。加强镇、村两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坚持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实现物业管理、房屋修缮等隐患止于未发、止于萌芽。

检察服务e站“我来办”

区检察院创新设立检察服务e站,线上推出微信小程序,线下设立16个工作站点,实现线上全时接单、线下上门服务,打造集诉求受理、矛盾化解、法治宣传等为一体的集成式检察服务平台。房山区某消防器材厂银行账户被冻结导致无法正常经营,遂在“检察服务e站”小程序留言,区检察院及时履行民事检察监督职能,与区法院配合,依法解冻该企业账户,促成复工复产,解决了400余名退休职工的医疗报销和抚恤金发放问题,并带动100余名工人重返工作岗位。

法院“我来办”

区法院与区司法局探索创立人民调解协议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浓缩申请、受理、指定审查、司法审查、司法确认五个环节,为群众提供免写起诉状、免登记立案、零费用服务,办理时间从原来最长33天,缩短至最长1个工作日、最快1小时。并推动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向行政调解领域延伸。2021年5月,房山区成立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打造一站式矛盾化解平台,实现区法院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与区司法局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从场地到机制无缝对接,推动辖区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相关行政部门、检察服务e站、律师等非诉解纷资源全部入驻,建立起“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实体化平台,实现“1+1>2”的效果。

房山区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

(作者:北京市房山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邓贻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