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县:为97名农民工解“薪”结 彻底化解一场群体性纠纷
来源:山东法制报 编辑:李军
近日,在山东省和河北省界碑前,聊城市高唐县调解员协会会长张洪礼与涉案的河北省清河县某机械配件生产企业B 公司负责人张经理完成了关键证据的递交和调解文书的签署。
是什么样的案件,要到两省交界处办理?
企业“神奇消失”, 16名农民工讨薪无门
时间回溯到1 个月前。1月6 日,高唐县司法服务党代表工作室收到了 16 位农民工的求助,诉称同在县内某企业A 公司务工,在尚欠有 2 个月工资未结算的情况下,企业在一夜之间“消失”了。
唐县调解员协会受理了该案,并联系到本县A 公司负责人王经理,王经理表示本公司对欠薪毫不知情。原来,早在两年前,A 公司园区内的两个大车间出租给河北省清河县某机械配件生产企业B 公司,前几天B公司的生产任务已全部完成,于是缴清了租赁费、交付完成了车间和所有生产设备后就撤走了。王经理表示,其A 公司与16位农民工并无劳务关系,调查线索至此中断。
“不深入调查,案件就永远不会迎来转机。”这是张洪礼的办案箴言。在他的争取下,A 公司提供了与B 公司签订的租赁合同等相关资料。张洪礼仔细审查翻阅,终于发现了两张B 公司的成本核算表。表上,16位农民工的名字和劳务费项目、数额赫然在目。以此为据,张洪礼连夜与B 公司负责人张经理取得联系,通过线上远程调解的方式,双方基本达成了调解协议,B 公司同意支付16位农民工劳务工资近9万元。
案件陷入两难,党代表工作室出面调解
在张洪礼认为马上就要结案、整理制作调解卷宗的过程中,市长热线又转来一件农民工罗某诉B 企业拖欠薪资的案件。通过电话沟通了解到,罗某不是本地唯一的“受害者”,还有几十位工友的工资也未发放。
闻听此言,张洪礼和他的团队陷入了两难:B 公司到底欠多少农民工薪资?该县调解组织能否主持全部调解?
“很多群体性纠纷都是司法服务党代表工作室委派的,遇到难题当然是提报给工作室拿主意。”张洪礼和他的团队表示,问题上报后,工作室迅速联系法院协调专业法官指导,与调解员们组建专案组,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调解方案:由县调解员协会党支部的党员专职调解员成立两个调解组,一组逐一核对农民工身份和具体情况,并建立台账;另一组专攻与河北省清河县B 公司沟通协商,摸清农民工欠薪整体情况。
经核实,被欠薪的农民工总共97位,除去已支付16 位农民工的9万元工资外,尚欠81 位农民工27 万元工资未支付。B 公司被专案组的专业和耐心所打动,表示愿意提供一份加盖公章、法人签名的完整的所欠劳务工资表以表诚意,但年底公司事务繁杂,没有时间送来,约定于两省交界处见面交付。
司法为民无止境,“案生案”也要办好
在省界的见面中,B 公司张经理坦言,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好些应收账款“漂在外边”,短期内无法回收,导致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履行调解协议。
怎么办?专案组考虑临近年关,涉案农民工人数又多,遂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解决方案:通过调解,收回企业预期账款,用于偿还农民工工资。
可是为外省公司收回账款谈何容易?高唐县司法服务党代表工作室联动法院、人社局,共同与B 公司的两家欠款企业取得联系、进行走访、介绍案情、晓以利害,为农民工铺平了“讨薪路”。经过专案组的不懈努力,最终促成了两家应付账款企业代付农民工工资的调解协议,将27万元到期货款用于偿还农民工工资。
“只要是为了群众的利益,即使是‘案生案’,也要不辞万难地去办理。”高唐县司法服务党代表工作室负责人、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启静表示。
党建引领+多元调解,助力破解群体性纠纷
案件临近尾声、欠款行将兑付,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有 3 位农民工不会使用智能手机,6位农民工直接联系不上。于是,专案组结合9 位农民工各自实际情况,通过联系所在村的党支部书记、代为申请法律援助等方式联系到各位农民工。2月23日,终于完成了所有薪资支付。
为彻底解决群体性纠纷,高唐县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党建引领+多元调解。党建引领有阵地:这里有全省首个调解委员会党支部和全市首批司法服务党代表工作室;多元调解有队伍:发挥阵地平台作用,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公安、法院、司法、信访、人社等多方力量,建立警、援、复、访、诉联动调解机制,通过党委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录调解员近百人,成立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21家,组建涉及22个领域260人的矛盾调解专家库。
在党建引领下,高唐县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 全链条零距离服务的“110”工作模式,让调解真正“问诊”矛盾纠纷,“把脉”基层治理,从而构建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