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政法人@你,用行动阐释什么是忠诚
来源:法治日报 编辑:王岩
对政法人来说,忠诚是什么?
他说
“对党忠诚、为民担当”
是政法人的职责使命
我将为之奋斗终生!
她说
为人民司法,为大局服务,
做王炳申式好法官!
他说
不负所托,全力守护!
一心为民,终生无悔!
他说
我将在严守法度中传递司法温度,
用坚守诠释忠诚,以行动践行使命!
……
他们是山东政法人
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
用忠诚守护万家灯火、天下安澜
用实干书写担当、以行动践行誓言
用奉献诠释初心、以生命奔赴使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
聆听山东政法人忠诚履职的鲜活故事
守护人间烟火气
淄博市网格员陈晨:发挥社区力量,当好群众的“贴身管家”。
忠诚履职故事:
一场始于烟火,归于真诚的邂逅,让淄博成为“网红城市”。
在人们享受这人间烟火气的背后,离不开政法人的守护。
“爸,你咋啦?你说话呀!”五一节那天晚上,网格员陈晨和同事们正在网格巡查,突然听到一个姑娘撕心裂肺地呼喊。陈晨和同事立马赶过去,只见一男子瘫在地上,脸色惨白,嘴上吐着啤酒沫儿。“你爸有基础病吗?”陈晨问那姑娘。“他心脏不好!”这时候,身边的志愿者有的拨打120,有的疏散围观群众,留出生命通道!陈晨摸了一下他的脉搏,非常虚弱,无论怎么呼喊,没有一点儿反应,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
这时,陈晨的同事张宁冲了过来,开始做心肺复苏,她一下、一下按着病人的胸脯,而陈晨则不停地安慰着那个姑娘:“救护车很快就来了,我们都做过急救培训,别怕……”那几分钟,是那么漫长,豆大的汗珠子从张宁的脸上滴了下来……她咬着牙,坚持着,那是紧张,更是希望!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慢慢地,病人睁开了眼,“爸,你醒了,你可吓死我了”。瞧着病人脸上恢复了血色,那姑娘一把拉住了张宁的手一个劲儿地说:“谢谢!谢谢!”看着病人上了救护车,大家那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所”事
烟台黄渤海新区古现司法所所长栾谨清:站好最后一班岗,做好传帮带,为基层司法行政事业贡献毕生力量!
忠诚履职故事:
在东吴家村,两户邻居因夹道栽树发生矛盾。一大早,60岁的栾谨清就赶过去调解纠纷。
“你这个树,栽不要紧,你得经常修理。你看你这个树,正好都拍在人家的墙头上,按照民法典规定,你是不对的。你明儿早晨,等风凉的时候,全部清掉,你别影响人家,好不好?你俩也不用硬打,打能打出结果吗?!”栾谨清情理法结合做双方的工作,终于,两邻居达成调解,握手言和。
从调解纠纷,到去往刑满释放的安置帮教对象家中走访,从到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到审查合同……作为古现司法所所长的栾谨清的“所事”可真不少。从事司法行政工作38年里,他坚持手写卷宗,每年要用掉60多支签字笔。他披星戴月,走遍了辖区的大街小巷,累计服务群众8万多人,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千多起。
今年年底,栾谨清就要退休了。
“谁不认识他?俺这个村基本都认识他。”“他是个好人,为老百姓办事。”“我们不希望他这么早退休。”……也是在这一件件“所事”中,栾谨清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栾谨清忙碌的一天,是全省1842个司法所,8500多名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工作缩影。他们用初心成就大业,用行动书写忠诚。
点亮心灯
山东省济滕监狱民警孟广锋:我将在严守法度中传递司法温度,用坚守诠释忠诚,以行动践行使命。
忠诚履职故事:
“我不想活了!”一天,一声刺耳的吼叫打破了济滕监狱的平静,只见罪犯李某用一把劳动用的剪刀刺向执勤干警,藏蓝色警服瞬间被鲜血染红……2009年,罪犯李某袭警自杀未遂,被加刑10年。
“恶习程度高、暴力倾向强,长期反管抗改,多次犯罪,先后在多所监狱、数个监区服刑,被高戒备管理长达5年……”罪犯李某的改造难题摆在了孟广锋面前。
“攻心治本,拯救冥顽!”孟广锋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找到“破冰”的突破口。他不厌其烦地与李某谈心,累计200多个小时的谈心谈话,十几次的心理治疗,一次次的攻坚转化,李某终于不再沉默:“我出去的时候都60多了,爹娘还不一定能活着,我也没脸回去见我姐。”
“亲情或许是李某最后的救赎。”孟广锋替李某回了趟位于长白山下的家,并为李某带来一段视频。“儿呀,在里头可得好好改造啊,娘盼着你回来啊……”视频中的老母亲一开口,李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似乎有用,李某不再那么抗拒改造。可好景不长,因为劳动技能不熟练,被别的罪犯奚落了几句,李某再一次举起了拳头……从禁闭室出来那天,孟广锋直接把李某带到了视频会见室。视频那头,是把李某一手带大的姐姐,她扯着身上款式过时、略显破旧的衣服说:“还记得这件衣服吗?”这是李某用第一次打工挣的钱特意给姐姐买的。“那时候的你多懂事啊!虽然你犯了罪,可你永远都是我最亲的弟弟啊!姐相信你一定能改造好自己,重新做人!姐和爸妈一起,等你回家!”
从那以后,谁都能看出来李某变了,他还用自己学到的手艺,亲手为姐姐做了件新衣服!
李某在改造周记里写道:“2月的山东下雪了,我好像看见它飘过高墙,飘回了我长白山的老家,家里有爸妈,还有穿着新衣服的姐姐……”
良心的冲锋
潍坊市公安局刑警陈常浩:面对生死抉择,我绝不退缩,以热血和生命捍卫公平与正义!
忠诚履职故事:
“当警察,要揣着自己的良心,随时摸摸它在不在,问问它痛不痛。”这是陈常浩在徒弟张子杨入警时,对他说的话。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在侦办的一起特大网络套路贷涉黑案件中,被骗的大多是大学生。经全力侦查发现,这是一个高智商犯罪团伙,身后还有一个80多人的技术团队,犯罪行为被他们伪装得似乎“天衣无缝”。
“在我们东奔西跑去全国各地抓捕嫌疑人的时候,师傅一直捧着几本书。”张子杨不解,问陈常浩,“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拼命学干嘛?”陈常浩说,如果不掌握数字经济、云计算这些知识,恐怕人抓回去,也审不了。
果不其然,在审讯室里,犯罪嫌疑人跷着二郎腿上来就用专业术语侃侃而谈,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陈常浩推门进来:“我来!这是你们实施犯罪的电子数据!这是从邮件到电话再到催收公司的闭环数据!你们上游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面对这个高智商犯罪团伙,陈常浩见招拆招,一一攻破,查实了厚厚一摞的证据材料。
可就在他们驾车返回的途中,一辆大货车突然偏离车道,撞向他们。在车祸发生的瞬间,陈常浩下意识地扑向了身旁的案卷。第三天,陈常浩在ICU里睁开眼睛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卷呢?还在不在?”
“其实师傅不知道,发生车祸后,处在昏迷状态下的他还紧紧地抱着案卷,是我们两个人费了好大的劲才从他的手里抠出来的。”张子杨说。
后来,案子破了,很多家长送来了感谢信,可是陈常浩却落下了终身的残疾,牙齿咬合功能严重受损,吃饭都是拿叉子叉碎了,再一点一点送到嘴里。
和为贵
金乡县委政法委副书记马洪磊:弘扬传统文化,做强和为贵品牌,守护群众和谐平安。
忠诚履职故事:
“蒜刚一掉钱,你就要卖我的蒜,你讲理吗?”
“一个劲掉钱,我也得保我的本啊,我要再不卖,我赔钱咋办。”
……
在金乡县农产品交易市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蒜商胡某和冷库主张某你一言我一语吵起来。
原来,蒜商胡某和冷库主张某之间是因为“配资”而引发的经济纠纷,也就是法律中说的“质押借款融资”,存储在冷库里的大蒜涉及资金少者上千万,多者上亿元。蒜商资金不足时,通常由冷库主按照不超过1:1的比例出一部分资金。一旦出现大蒜价格下滑,库内大蒜价值不够冷库主所出资金时,冷库主有权出售冷库中大蒜。
因两人的经济纠纷,胡某想要跳楼。在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电话的同一时间,属地网格员也立刻使用手机APP上报事件至“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在民警和网格员的劝解下,胡某总算下了楼。
“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立即指派市场专职调解员老李负责胡某与张某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在了解情况后,老李召集纠纷双方以及大蒜协会、金融办工作人员和律师、调解员等人到县农产品交易市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从摆事实到算经济账、算法律账,冷库主张某和蒜商胡某终于同意各退让一步,签订了调解协议书,并由金乡县人民法院农产品交易法庭法官到现场对双方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
金乡县是著名的“大蒜之乡”,其大蒜市场每年400多万吨的储存量、200多亿元的交易量,出现各种矛盾纠纷不可避免。“万事和为贵,有理让三分”,得益于济宁市打造的市县乡村四级“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体系,政法机关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主动把调解工作延伸至市场、下沉至网格,采取的调解方法多一些,让矛盾纠纷化解得更及时。
84小时
济南市天桥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原局长崔运森:退休不褪色,薪火永相传,党和人民永远在心中!
忠诚履职故事:
2023年2月4日,济南市天桥区人民法院接到申请执行人某国有企业提供的线索,在吉林省靖宇县,发现被执行人大批车辆财产,申请紧急扣押。这家企业对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发展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大量货款被恶意拖欠,企业发展举步维艰。这168台重型车辆,价值6000多万元,如果能够及时查封拍卖,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次日,正值元宵佳节,还有几个月就退休的时任执行局局长崔运森带领执行干警一行20余人,经过长达16个小时的昼夜奔波终于在凌晨4点到达。刚一下车,他们的帽子、口罩、睫毛都覆上了一层凝霜。
“胜诉的企业不能等,省市的重点项目不能等!”崔局长带头冲进风雪之中,当执行干警们突然出现在被执行人面前的时候,被执行人一脸惊恐,却不配合。一群人冲上来阻挠,还有人手持棍棒不时叫嚣着,身后几条一米高的狼狗嗷嗷狂吠。好在另一组干警和当地有关部门及时赶来,控制住局势。崔运森和执行干警争分夺秒办理手续,没有桌子,就临时用车头充当桌案。刺骨的寒风穿透手套,冻疮已经悄然爬上握笔的手。
车辆查封了,可怎么把这些庞然大物带走,又成了大难题。零下30多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车辆电瓶、轮胎早已冻坏。崔运森和执行干警们逐一检查修理。168个电瓶,419条轮胎,他们整整干了三天三夜。双手双脚,从冰冷到没有知觉,再到刺痛麻木,全身冻透。当最后一辆货车到达集中存放点,崔运森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84小时,零下30摄氏度,3000多公里……执行干警们用行动守护着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忠诚的足迹
滨州市公安局岔尖派出所所长谢非凡:扛旗争先、护航发展,在守护平安中展现公安担当!
忠诚履职故事:
1968年,渤海荒滩中的岔尖渔村不通电、不通车、不通邮。附近的渔民只有在捕鱼期,才会在这里临时聚集。为了保护渔村的发展,岔尖派出所的公安边防民警,靠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四特精神”,战天斗地,扎根在这里,吹响了“渤海第一哨”护航发展的忠诚号角!
岔尖村当年联通外界的,是一条七里沾脚、八里难熬,想歇歇脚又怕涨潮的烂泥路。在第四任所长陈炳让的记忆里,为了帮群众找回被盗的渔具,其被困在泥地里的时刻数不胜数,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陈炳让在这片盐碱滩涂留了下来,越来越多的渔民也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作为当时唯一在岛上有家的人,第五任所长孙洪升的这个家安得并不容易。岛上条件艰苦,孩子差两分钟就出生在摩托车的车斗里。由于妻子常年吃不到蔬菜,孙洪升的孩子一出生就先天性营养不足。一次,孩子发高烧,赶上海防线戒严,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后遗症。但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孙洪升为渔民生活、发展服务的热情。在淡水严重缺乏的小岛上,他们冬天凿冰化水,夏天蓄积雨水,宁可自己不喝,也要留给渔民。
2002年,岔尖派出所第八任教导员宋万民在来所第一天就把自己的联系电话和服务内容印成卡片,发给了所有岔尖村村民。只要电话一响,无论大事小情,他一定随接随应,随叫随到。每次风暴潮来临,他都会把最后一位老人背出渔村,自己最后撤离。他在用生命守护每一位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见证了小渔村的不断壮大与发展。
时间在变,人也在变,但是一代又一代边防民警护航发展的初心与恒心,始终没有变。今天的岔尖派出所辖区,已发展成为拥有对外开放口岸、辖区人口近6000人的创业发展热土。新时代的岔尖民警正以崭新的面貌,驰骋在这片辽阔的海域,守护、见证着这片热土日新月异的变化。
回家之路
兰陵县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宋炎炎:传递检察温度,用法治力量护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忠诚履职故事:
从事未检工作10年的宋炎炎,经手了1300余起案件,手机里存着百余个孩子的号码,而联系最多、记忆最深刻的还是14岁的玲玲(化名)......
玲玲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妈妈远走他乡,她一直跟着奶奶生活。老人去世后,玲玲回到父亲身边,可是父女俩无话可谈,而且经常吵架。一个没人疼爱的女孩被一个中年男人的甜言蜜语诱骗到兰陵。玲玲不但被限制自由,而且被打得浑身是伤。
在检察机关启动快捕快诉程序,案件迅速推进的同时,宋炎炎仍然放心不下玲玲。多次去往康复医院看望玲玲,仔细查看讯问笔录,宋炎炎找到了玲玲的心结——想找到自己的妈妈。
经多方联系,宋炎炎电话联系上了玲玲的妈妈,不料她竟然不太愿意和玲玲见面。“你说,孩子这么大了,会听我的话吗?玲玲会不会怨恨我?我养得起她吗?”玲玲的妈妈充满着顾虑。
电话中的劝说显得无力,宋炎炎决定亲自去一趟。在那个潮湿的南方小城,宋炎炎见到了玲玲的妈妈。
“大姐,玲玲的遭遇太苦了,被伤得太深了。咱都是当父母的,如果就这样放手,她这辈子就毁了?”宋炎炎一词一句,试图唤醒玲玲的妈妈。“还记得这张照片吗?还是玲玲小时候你们俩拍的,玲玲一直保存着,你看,角上都磨破了,唉,你最喜欢的歌,玲玲都准备好了!”
玲玲的妈妈接过照片,紧紧盯着女儿。“她是我身上掉下的肉呀,我能不想吗?她现在,还好吗?”宋炎炎点了点头,欣慰地笑了。
一个月后,玲玲伤愈了。宋炎炎和同事帮她收拾好东西,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火车进站了。玲玲走出车厢,她迟疑着,一步步走向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人。
“玲玲,我是妈妈!”妈妈向玲玲张开双手。
“妈妈,是妈妈!妈妈——”玲玲放声痛哭,她终于扑进了妈妈的怀抱!
看着母女俩紧紧地拥抱着,旁边的宋炎炎抹了抹眼角的泪水。
布鞋法官
滨州市滨城区人民法院法官魏佳:为人民司法,为大局服务,做王炳申式好法官。
忠诚履职故事:
布鞋法官是大家对滨州市滨城区人民法院法官王炳申的称呼。王炳申已于今年1月30日去世,终年55岁。
在魏佳的眼里,王炳申是她的长辈、师父,更是领路人。“我一辈子都会照他说的那样做,对老百姓好,对案件负责。”魏佳回忆称,王庭长常说“人不仅要有追求,还要有底线”。他是被送养的孩子,从小吃百家饭长大,跟村里人关系都很好。但是从业35年,家里亲戚,哪怕是亲哥哥的交通事故案件,他也是说“要相信法律,按正常程序走”,没有说过一次情,更没有接受过一次请托。
王炳申节俭,一件旧衬衫,一双老布鞋,是其常年的装束。但听到同事有困难,他总会伸出援手。2018年,魏佳的父亲查出重病,她的笔记本里莫名其妙多了一沓钱。王炳申不承认是他给的,硬说是魏佳自己忘了。“我知道是炳申庭长的心意,以前同事家里人生病,他给同事往手机壳里塞钱,还以为我们都不知道。”
他一辈子最在意他的案子,生怕给单位拖后腿、给老百姓添心事。他在笔记本上写给自己,“你一迟缓,误的不仅是一个案子的事,更是老百姓甚至是几个庭室的事”。直到在法庭上晕倒,被送进医院,他说的还是,“我能不能把排好的庭开完再来?”
这位布鞋法官的老布鞋,陪着王炳申一起历经、见证了一个个春夏秋冬、一次次风霜雨雪、一桩桩疑难案件、一张张满意笑脸,却再也等不来那坚定而温热的双脚。
46把钥匙
青岛市公安局社区民警马怀龙:不负所托,全力守护!一心为民,终生无悔!
忠诚履职故事:
马怀龙的手里有46把钥匙。钥匙的来历,还要从十几年前开始说起。
2008年6月,马怀龙脱下军装穿上警服,从一名团级军官成了一名社区民警。从此,马怀龙就与兴隆路社区的百姓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1年10月的一天,马怀龙走访到辖区一户居民家。女主人宋月兰拄着双拐开了门,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堆满了捡来的各种瓶子、纸壳。骨瘦如柴的男主人杜盛昌躺在床上,被子里也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这是一对残疾夫妇,月收入不足千元,孩子刚上初中,生活极为困难。糖尿病并发症导致杜盛昌无法下床,终年躺在一张小床上。
老马掀开被子,看到他的双腿已经溃烂,床单上布满了斑斑的血迹。
说实话,这样的场景老马还是第一次见到,“你怎么不去医院?”他问杜盛昌。
“马警官,我不想治了,这个命,我认了!”
“不行!必须上医院!走!现在就去!”说着,老马顾不上难闻的气味,背起杜盛昌就往医院跑。
在医院里陪护的宋月兰却一直有一个心事儿还没放下,“家里没人,孩子回来怎么办?”
“孩子我来照顾 !”
“马警官,孩子交给你了,这个家也交给你了!”宋月兰含着泪掏出家里的钥匙。
就这样,马怀龙接过了宋月兰家的钥匙,也接过照顾一个家庭的重任。出院后的杜盛昌拉着老马的手,万分感慨地说:“以前躺在床上,没人看得起咱,亲戚都不来往了。现在我的腿站起来了,心也站起来了!马警官,谢谢你!”
这就是百姓托付给马怀龙的第一把钥匙。这把钥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安全屏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信任。
如今,56岁的老马手里已经有了46把钥匙,他每天拿着这些钥匙穿梭在大街小巷,和他一起穿梭忙碌的,还有他的家人,有被他帮助过的群众,有很多很多有着热心肠的志愿服务队,马怀龙志愿服务团队的队员也从1个、2个,变成了现在的36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