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圆调解室 助推基层社会治理见实效
来源:德州日报 编辑:张敏
近日,黄先生向德州市天衢新区袁桥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反映,其与工友共四人,于2023年4月在某公司从事汽车钣金工作,4月28日离职,但公司拖欠工资3万余元未发放,请求袁桥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帮助解决。

经袁桥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核实,黄先生4人为外地人,直至其四人4月28日离职时,公司未将4月份工资结清,公司表示其发薪日为每月15日,因此直到5月15日,公司才与黄先生四人沟通工资问题,但在确认工资数额时,双方对黄先生四人离职后住宿费问题产生分歧。公司表示黄先生四人离职后仍住在公司宿舍,影响了公司其他员工入住,要求黄先生四人承担离职后住宿费用及其他员工住宿费用。黄先生认为其四人为外地人,公司未发放工资,无力承担住宿费,因此一直在公司内居住。经我镇相关部门与公司负责人联系,公司负责人表示可以在之前基础上酌情支付住宿费用,黄先生四人未同意,认为住宿费用过高。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袁桥镇“同心圆”调解室充分发挥作用。该调解室是袁桥镇设立的第一个品牌调解室,其“圆”字取自谐音“袁”,寓意矛盾纠纷可以圆满解决。了解情况后,袁桥镇“同心圆”调解室根据当事人双方的陈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入手,从法律、情理各方面就此事进行了调解。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由企业支付所拖欠的工资。这是“同心圆”调解室成立后,调解基层矛盾的一个缩影。
“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论断,袁桥镇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推动调解工作落实增效,助推基层社会治理。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袁桥镇始终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不断丰富拓展其时代内涵,充分调动基层治理内生动力,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由“点”向“面”、由“被动”向“主动”、由“制”向“治”转变,将矛盾问题发现在源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完善组织架构,织密基层调解网络。走进袁桥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300多平方米的空间设有接待大厅、群众接待室、综合调解室、分析研判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区,建立了贴近群众、服务于民的“同心袁、连心桥”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同心圆调解室”就是依托该中心设置,并成立了袁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同时在辖区内下设的袁桥社区、崇德社区、崇文社区、振兴新村均设置调解委员会,形成了覆盖镇、社区(村)的两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
强化机制建设,配齐调解人员。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上级政法部门具体指导”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各社区通过推选有威望、经验足、处事公道、群众信赖的老党员、退休老干部等五老人员,发挥人熟、事明、威信高的优势,及时调解社区内矛盾纠纷。精心选拔调解技巧高、经验丰富的专职人民调解员以及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律师等组成调解专家库,为调解疑难复杂案件提供保障。社区居民可通过所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解室直接对其提出的矛盾进行调解,若社区调委会调解不成,可上报至镇调委会通过相应专家进行调解,确保调解成效。
各部门融合,凝聚矛盾纠纷化解合力。袁桥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与群众来访接待、公共法律服务、网格化管理等平台一体建设运行,实现了一平台多中心。信访办、司法、派出所等部门常驻,热线、城建办、物业办、经委、社会事务等部门轮驻,还设置有随驻部门,同时,吸收律师、品牌调解室、心理咨询室等各种力量入驻,保证群众“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今年以来,已通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处理矛盾纠纷案件30余起,切实做到矛盾纠纷不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