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推出“三进四必”基层工作法 人民调解在身边 心系群众解纠纷
来源:天津政法报 编辑:张敏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近年来,天津市河东区二号桥街道福东北里社区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打通最后一公里”为目标,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总结“三进四必”基层工作法,不遗余力化解矛盾、解决难题、赢得口碑,筑牢社区平安建设根基。
坚持党建引领 打造调解品牌
“群众在哪里,社区党组织就在哪里,群众需要什么,社区党组织就帮什么。”福东北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兼人民调解员徐晓娴这样说道。
2018年9月,福东北里社区探索“党建+法治”调解机制,创建河东区首个个人调解品牌“晓娴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室通过“1+4”调解模式,做好“公调、诉调、访调、检调”对接,联合社区警务室、街道司法所、法官工作站建立前置调解机制,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水平,打造“一站式”基层调解平台。

同时,福东北里社区以“晓娴人民调解工作室”为载体,将社区党员组织起来,成立“红色调解”志愿服务队,补充社区调解力量。在平时,志愿者们是倾听民意的民情民生“速递员”,是在生活上关心群众的综合服务保障“指挥员”,为社区更好地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搭建桥梁。
社区党员与志愿者群策群力,开辟了为群众化解纠纷、解决难题、法律咨询和普法宣传的新阵地,让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多地体现在服务成效中。
不久前,在“晓娴人民调解工作室”的联合例会上,社区民警反馈了一个情况——居民陈某因家庭压力大、脾气差,与妻子关系紧张,对孩子也有打骂的情况。

得知该情况后,工作室马上行动,通过社区书记和民警联合走访,进一步核实情况。网格员发动“红色调解”志愿者,通过监督陈某的行为,帮助孩子恢复正常的生活环境;社区妇联组织网格员,带陈某的孩子参加社区活动,并为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社区调解员对陈某进行家庭教育,分析家暴行为带来的危害,指导陈某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孩子,不能采取“打骂教育”。社区每周还为陈某安排“亲子任务”,比如一起散步、逛市场等,通过这些活动,帮助陈某逐渐找到和孩子的相处之道,也认识到自己曾经给家庭带来的伤害,孩子慢慢开朗起来,家庭也越来越和睦。
多年来,“晓娴人民调解工作室”不但为群众解决了许多烦心事,还对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推出《人民调解工作实务》《社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实务》等培训教程,成了社区调解的“入门手册”。
推出“三进”工作法 调解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一些看似琐碎的民生小事,对老百姓而言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做群众工作就要从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出发。”福东北里社区坚持党的领导“一根钢钎插到底”,调解工作永远在群众身边。
福东北里社区总结推出“三进”工作法,即“调解室进党群服务中心、调解力量进网格、调解工作进百姓家”。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将调解工作室开在小区,设立“周四法律咨询日”,安排律师在调解室“值班”,为社区居民及时解决法律问题。同时,依托“红色调解”志愿者队伍,吸纳2名从事法律工作的专业人士进入“帮帮团”,排查化解家庭纠纷和邻里矛盾。

社区还建立了网格员信访代理机制,居民有困难就找网格员。在网格员的协调下,帮助解决了污水外溢、房屋修缮排险等问题。社区党委班子成员经常入户走访,拉家常、叙家事,察民情、听民意。
2020年12月,几位居民找到网格员,希望网格员帮助协调楼内部分居民不同意更换自来水管道的事情。原来,在此前的旧楼改造中,部分居民不同意拆砸自家地面,拒绝更换水管,但一户不更换,整楼都受影响。由于未能及时更换水管,楼内15户居民家中无自来水可用。
为了解决居民用水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多次到现场了解情况,耐心地与不同意更换水管的居民沟通。历时3个多月,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调解下,终于达成了既让低楼层住户满意,又让高楼层住户解决“吃水难”问题的拆改方案。社区工作人员的付出,居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纷纷对社区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
坚持“四必”宗旨 推动矛盾“事心双解”
“群众工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徐晓娴介绍说,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福东北里社区坚持“四必”宗旨,即“重点人群必访、小巷舆情必知、见面汇报必做、为民之心必诚”,始终带着感情、责任,正视问题、直面矛盾,深入了解居民诉求,推动“事心双解”。
2020年年底,社区居民老王和老杨发生口角,继而引发肢体冲突。究其原因,是老杨在楼道里私自安装的防盗门影响了老王一家的日常生活,老王找老杨协调拆除遭到拒绝,这才引发矛盾。

起初,经过调解,两家表示会以沟通的方式解决此事,但事情一直没有解决,老王多次拨打12345投诉,还到法院起诉了老杨。接到投诉后,二号桥街道执法队多次到老杨家做工作,但此举更是激怒老杨,其态度更加强硬。调解员多次入户调解,但由于两家的矛盾越来越深,调解始终没有结果。
面对这样的情况,社区重新调整了调解方案。调解员向周围居民了解情况,得知这道防盗门并非老杨安装的,而是在两家搬来之前就存在的。当时小区还没安装楼宇防盗门,两位前任房主出于安全方面考虑,共同出资安装。2020年,老王、老杨两家先后搬来。老王称,当时他搬家时许多家电都因这道防盗门受阻无法进入,他多次找老杨商议拆除防盗门,但是老杨却说自己当初之所以买这套房子,就是看中了这个防盗门,感觉更加安全。两家因这道门产生了矛盾,各执己见、不肯退让。
了解情况后,调解员决定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式进行释法析理,耐心劝导。调解员结合民法典,讲法律规定,讲人情世故,讲近邻的情谊。经过近一年的多次劝导,两人的态度逐渐缓和,表示可以商量解决。调解员趁热打铁,将双方约到“晓娴人民调解工作室”当面调解。老王答应撤诉,老杨也意识到自己在处理邻里关系时态度不够温和,并同意拆除这道防盗门。最终,街道派专人对防盗门进行了拆除,老王、老杨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