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共建共享“月亮之乡”
来源:云南政法 编辑:王岩
“辖区接警率逐年下降、可防性案件连续三年“零发案”、连续10年无命案发生、无群体性事件、无“民转刑”案件……”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见证了临沧边境管理支队单甲边境派出所近年来“党建+综治”融合发力在社区警务中的提质运用。
近年来,单甲边境派出所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实际,锚定“主防”职责,围绕建设“动员式”乡土社会治理共同体,以基层党建为抓手,聚焦“三心”特色工作法,创新服务理念,争取协同各方资源,着力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和精细化服务水平,为绘制出美美与共的“月亮之乡”画卷添彩加色。
聚焦为民初心,展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气象
依托单甲边境派出所6名社区民警担任边境村副支书,拓宽党建矩阵,点燃党建引领发展的“红色引擎”。以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月亮警务室”为基点,推出“月亮警务”系列新型社区警务模式,深化代办服务与矛盾纠纷入户调解工作,建立案件线索举报机制及求助、矛盾纠纷化解接处警回访机制,建立需求、服务、评价“三张清单”,破解群众办事“找人难、不方便、耗时长”等问题,推动形成党群互帮、邻里互动局面。
开展“月亮之家”巡防队党员民警与党员队员常态化志愿服务,组织各边境村社会组织、教师、村医、村组干部等力量组建为民志愿服务队,开展“邻里守望”“校园护蕾行动”“送法进家”“消防隐患互查”“医疗义诊”等关爱行动。依托月亮警务室开展贴近生活的小事常办,包括视频协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每月与其子女、父母畅联,为孤寡老人定期检查房屋安全隐患,为腿脚不便的村民上门办证送证服务,为创业青年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从日常入手、从细节突破,让党旗“飘”起来、村寨治理“活”起来、民心“暖”起来。
聚焦团结一心,激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动能
在单甲乡党委支持下,从各村党总支中选配优秀党员作为“月亮之家”巡防队中坚力量,党员民警与巡防队员“结对子”,搞好能力素质“传帮带”,专群结合、以专带群,牢牢把握群众工作的正确方向,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向群防群治延伸。
目前,“月亮之家”巡防队员中50%来自于各村“两委”班子,90%加入党组织,极大增强了巡防队伍的组织力,从党员中物设“警务联络官”,实行“社区民警驻点、警务联络官在点”制度,方便群众随时找得到管事之人。实施“党员+N”五带治理机制与联建单位“共建党员互评”“党员评议共建支部”等制度,通过村党支部开展“三亮”“三看”活动评选,即亮组织、亮职责、亮身份与看忠诚、看为民、看实绩,让民警与巡防队员常态工作“看得出”,激发警地党员的服务热情和基层治理干劲,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充分发挥临沧市边疆党建长廊联创联建成员单位较多的资源优势,以党建联盟为牵引,广泛链接乡村振兴、帮困助残、护蕾教育等多方面项目,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流向边境村寨,实现党的建设与新型基层治理公共服务模式同向发力、同频共振、良性循环。
聚焦民意人心,拓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风貌
单甲乡党委、政府与单甲边境派出所延伸“月亮之乡”社区治理品牌,定期召开“边寨协商”系列警地联席会议,建立共谋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协调多方主体围绕民情民意收集、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公共治理等问题进行意见交换达成民意统一,对收集到的民意进行分类整理,各司其职,联合处理。
联合乡边防和平安法制办、司法所和6个村委会建立矛盾纠纷联合化解机制,实现线索共通、进程共知、风险共解,针对大、久、急、危类纠纷实施“联动调”,推动各职能部门共同到场、联合上门,确保纠纷调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在“微信点单式服务”的基础上创新调解方式,变警情式调解为预约入户式调解,群众预约后民警在农户茶余饭后,入户走访调解矛盾纠纷、普法及传达法律政策,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用心用情排查隐患,以法以理凝聚人心。截至目前,全乡共解决民生事件25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