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来源:人民论坛网 · 国家治理网 编辑:王岩
社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工作,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社会工作取得重要成就。2023年3月,根据《党和国家领导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了中央社会工作部。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2024年11月5日至6日,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全面小康向全面现代化迈进的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不断加强体系化、学理化理论阐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把握“社会”与“社会工作”的本质
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厘清什么是“社会”,以明确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要义。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这些精彩的论述为我们理解“社会”和“社会工作”奠定了根本基础。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说,“社会”就是人与人的交往不断累积的产物。而人与人的交往,不外乎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初级形态的连结,二是高级形态的团结。人在社会中生活,谁也不能关起门来做一个自给自足的自了汉,而必然与他人发生各种生理的、物理的、心理的接触和感应,这就是连结。人与人的连结是一切“社会”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起点,离开这个起点,任何美好“社会”的构想都只会是梦幻泡影、空中楼阁。然而,光有连结是不够的。如果失去团结这个目标和理想,人与人的连结就可能变成内卷和内斗,就会从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力异化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乱力。反过来,团结虽然是我们的理想,但离开群众自发的、具有某种野性自然而充满活力的连结,勉强撮合的团结也是抽象、空洞而没有生机的,必然推而不行、行而不远,因此必须立足连结去追求团结。
畅通连结才有活力,巩固团结才有秩序。只有统筹连结与团结,合理调节连结与团结之间的张力,促使连结与团结在相反中相成、在相克中相生,才能有效地兼顾活力与秩序、发展与安全。而所谓社会工作,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基本任务就是要化解连结与团结的张力,切实将“每个人的解放”作为“一切人解放的条件”,最终实现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工作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完全一致的,即消除剥削和压迫、克服私有制所造成的局限和异化,砸碎一切枷锁,实现人与人的大连结和大团结。
结合中华文明智慧,科学而可感地阐发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宏旨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深刻揭示了“社会”和“社会工作”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自觉结合中华文明智慧,则有助于更加清晰、更加亲切地阐发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宏旨。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国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目标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在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愿望更加强烈,而且内容更加丰富。这一划时代的形势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将社会工作摆在新的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个中原理在于,温饱和小康生活的实现,高度依赖于物质财富的丰裕,因此工作重点是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即解决物质财富的匮乏;而美好生活的实现则不同,它高度依赖于社会关系的和谐,因此工作重点是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保证整个社会活而不乱、争而不战,既生机蓬勃,又安定有序。
人与物的关系,核心是“富”;人与人的关系,核心是“仁”。因此,人民生活目标从温饱到小康、再到美好的转变,就提出了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问题,即怎样实现从富到仁的有序衔接,促进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良性循环,而避免陷入为富不仁或为仁不富的恶性循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怎样处理好“求富”与“求仁”的关系,实现从独重“求富”向并重“求仁”的转变。这就决定了,促进“富”与“仁”良好的互动共生和迭代递推,是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
相应地,在着力推进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作为一种社会哲学,本质要求是在人与人之间培育一种亲近而有原则、自由而有法度的关系,经过从二人到多人不断扩展和迭代,最终实现“天下归仁”的目标。这一思想看似寻常,实则深邃,为我们可亲可感地理解“社会”以及“社会工作”的本质和价值,进而更好地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富与仁的关系提供了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因此,在推进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更加自觉地发掘、阐扬和实践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中华文明理念。
着眼构建大连结和大团结,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工作
人类一切形式和内容的活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无不以社会交往为依托和原力,无不是社会交往在特定领域的功用和展现。活跃而健康的社会交往,是经济繁荣、政治昌明、文化兴盛、生活幸福、天人和谐的前提和基石。当前社会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瞄准富与仁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内在要求,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工作,着力构建贯通全社会、整合各阶层的大连结和大团结。所谓加强和创新社会工作,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新”,即新定位、新内容、新手法。
首先是新定位,即要把社会工作放在新的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由于“社会”比较抽象,社会工作常常让人感觉比较茫然,在实际工作中不知道怎样落实落细。其实“社会”就在我们身边,建设起来也不复杂。如前所述,所谓“社会”,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自发自愿、自由自在的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不断的连结。这样一种连结,既是活力所在,也是乱力所在,而社会工作,正是要通过从连结到团结的互动循环和反复迭代,达到不断激发活力、有效抑制乱力的目的。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发展不平衡的诸多表现中,一个非常关键而又常常被忽视的不平衡就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即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很不充分。“经济”腿长、“社会”腿短的结果,是社会总体环境即“社会关系的总和”欠佳,导致内卷和内耗严重,社会创新动力不足。长此以往,不仅影响人的现代化和社会工作,物的现代化即经济建设也可能后继乏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其次是新内容,即社会工作的重心要从面向“小社会”的“小社会工作”转向面向“大社会”的“大社会工作”,从连结转向团结。所谓“小社会”,是指那些相对默默无闻、容易被忽视甚至被歧视的弱势群体;而“大社会”则是包含所有人群和阶层在内的整个生产和生活系统。以前,社会工作主要面向“小社会”,基本任务是针对社会短板拾遗补缺,主要功能是连结,即保证困难群体不流泪、不掉队,能够跟上整个社会的节奏。下一步,社会工作在做好“小社会工作”同时,要进一步扩展到“大社会工作”,即把社会的各个板块、人群、阶层等,更好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更流畅、更完整的社会系统。“大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板块之间、人群之间、阶层之间穿针引线,着力消除互怼和内卷,增进整合和团结,能够更好地协同创新。只有在这样的大连结和大团结中,社会工作,包括困难群体的保障和发展才是可能和可持续的。
三是新手法,即社会工作要从“为社会”逐渐转向“靠社会”。以往在社会工作中,党和政府大包大揽的现象比较突出,“社会”常常只是一个等待被服务的对象,是一个个相互孤立的、静止的点,群众的参与度严重不足。这就是“为社会”。而所谓“靠社会”,就是要让群众更多地参与社会工作,从而把“社会”从一个个等待被服务的对象、一个静止孤立的点,变成一个能动的、活跃的主体和一个动态的、纵横交错的过程。对社会工作来说,社会参与非常重要:一是丰富的社会参与意味着丰富的社会连结和团结,可以增进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充实一个人的社会本质;二是可以实际地了解社会各色人等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准确、冷静、平和地追求权利、承担义务,增进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和能力;三是社会参与也是相互激发和相互学习的过程,有助于锻炼意志、培养能力、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处理富与仁的关系,需要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积极培养群众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精神。
党的群众路线,一个基本思想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帮助、引导和教育群众自己发现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要站在群众之中去领导群众,而不是站在群众之上去领导群众。落实到工作上,这就意味着,首先要关心群众、热爱群众、接近群众,放下身段,主动与群众建立连结,即使是落后群众,也不鄙视和放弃。只有建立起实实在在的连结,后续的团结才有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尊重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各种连结,善于发现群众自发的社会连结中蕴含的价值和意愿、活力和创造、苗头和趋势,如此方能有效地集中群众智慧、获得群众信任,避免命令主义和关门主义;第三是克服尾巴主义和自流主义思想,因势制宜、见机而作,用群众可感可学的案例不断引导和教育群众向上向善,通过先进带后进、后进赶先进,最终形成既有原则又有包容、既有目标也有动能的团结。从这个角度来说,促进从连结到团结的反复迭代和良性循环,正是群众路线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真谛所在。
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更新、自我成长的过程,既有分头探索又有集中统一,既有领导意志又有群众参与,有目标不强迫,有尊重不放任,既严肃又活泼,既团结又紧张,接地气、有人气,是一个促进社会工作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社会连结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更加活跃,连结与团结之间的张力,从而活力与秩序、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张力也前所未有地增大,因此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领会和发扬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
总之,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述和战略部署,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不断丰富和畅通人与人的连结,不断营造和巩固人与人的团结,促进富与仁的良性循环和迭代递推,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