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X”描绘基层治理新“枫”景
来源:长安评论 编辑:王岩
内蒙古巴林左旗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法院+调解员”“法院+互联网”“法院+网格员”等多元解纷新模式,努力为基层治理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法院+调解员”坚持在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对接各类解纷力量,将调解工作贯穿纠纷化解全过程。在诉前阶段,与旗社会综合治理服务中心和基层调解员深入协作,深化诉调对接机制,推出“员额法官+法官助理+ N名人民调解员”“诉调对接+司法确认”的调解模式,法官参与指导诉前调解,对调解成功的案件制作人民调解协议并当场进行司法确认;在诉讼阶段,以“如我在诉”的情怀从法理与情理上分别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说理劝解,对接派出所、司法所、嘎查村村民委员会等部门组织,协同化解矛盾纠纷;在执前阶段,将已生效的诉讼案件主动纳入到人民调解平台,由人民调解员督促义务方积极履行,对人民调解员诉前调解或督促履行的案件,调解员主动向权利方释明财产保全的效力、作用,引导当事人采取财产保全的措施。通过运行“法院+调解员”机制,民事审判申请执行率降低至45.27%。

“法院+调解员”创新基层多元解纷新“调”件
“法院+互联网”坚持以数字赋能、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互联网法庭在网上调解、网上庭审、调解指导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用司法便民举措服务广大基层群众。依托互联网法庭平台开展工作,使当事人不用面对面对薄公堂,以减少冲突、柔性化解矛盾。通过互联网法庭自助服务终端,当事人只需以作答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的方式上传诉讼相关信息,在电子屏幕上直观、便捷地获悉基本法律问题的解析,自助完成线上阅卷和缴费环节。针对农村牧区群众居住偏远和外出务工人员往返不便等实际困难,推出全流程在线审理案件,当事人通过手机接收庭审系统生成的庭审码,自行进入庭审系统进行线上开庭,解决异地诉讼难、诉讼累等难题。

“法院+互联网”实现基层诉讼便民新“互”动
“法院+网格员”依托“五级调处”“三级联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以法庭为“纽带”、网格员为“齿轮”,辐射带动全域各乡镇街道苏木全域开展涉法涉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鼓励社区、嘎查村网格员帮助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用手机端参与网络庭审等诉讼活动,实现“键对键协同面对面”。在执行工作中,实施“法院+网格员”执源治理模式,利用网格员深入农村牧区、田间地头的优势,以走村入户形式向群众宣讲诚信理念和执行相关法律知识,执行干警在网格员协助下查找义务方财产线索,提升财产保全比例,倒逼义务方主动调解,保障胜诉群众合法权益。

“法院+网格员”织密基层治理新“网”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