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引领“最活跃领域” 成为“最踊跃力量”
来源:中国社区报 编辑:王岩
江苏省南京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等重大要求,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以党建引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定位,以“两新”工委实体化运行机制为坚实依托,以“四抓四强”(即抓思想强引领、抓组织强队伍、抓凝聚强带动、抓服务强保障)为基本抓手,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有形有实
构建工作运行新机制
南京市以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以完善组织架构为前提、以创新协作机制为抓手、以优化管理服务为保障,推行“两新”工委实体化运行机制。
南京城市风貌。(董家训 摄)
贯通推进组织架构实体化。建立“1+9+27”的“两新”工委组织领导架构,按照“行业对口、全域覆盖、规模适当、精干高效”原则,设置9家委员单位、27家成员单位,包含交通、市场、邮政等新就业群体主管部门,人社、工会、团委等维护权益护航成长部门,发改、工信、科技等创新驱动发展部门,形成纵横贯通、协同紧密的组织架构。
创新推进协作机制实体化。建立党建联系制度,指导成员单位挂钩联系“两企三新”党组织和党员,帮扶破解发展难题。建立党建指导员、联络员制度,通过其深入基层一线,掌握基层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和群众利益诉求等情况。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对行业党委开展督查指导,分类通报情况。建立考核考评机制,将党建工作成效纳入行业党委述职评议和各区党建工作考核。
系统推进管理服务实体化。将市级行业党委和部分非公企业党组织转隶到“两新”工委,细化明确组织设置、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要求,常态化开展督促检查,使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更有质效;聚焦基层党建、企业发展、行业规范、基层治理开展调查研究,倾听诉求、会商会办,推动政策、人才、资源等各要素向“两企三新”聚集,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有情有为
做优关爱服务新举措
南京市依托实体化运行机制,链接各方资源,通过优质服务将“两企三新”吸引过来、组织起来。
细化服务“实招”。实施“聚心”行动,推出基层快递网点工作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快递进村”补贴、免费体检等一批惠民政策,实施“友好社区”“友好商圈”“友好校园”等暖心服务,发布新就业群体职工互助保障、爱心暑托班、“女性暖新包”等公益项目,有效解决新就业群体进门难、休息难、充电难、融入难等问题。
筑牢服务“实体”。在全市建成933个“宁小蜂驿站”,依托驿站开展免费体检、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公益托育等活动1000余场;重点遴选100个驿站分类打造“食品安全”“法律援助”等主题驿站,将工会“暖心驿站”、共青团“青年之家”等纳入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矩阵,不断扩大驿站辐射范围。
强化服务“实效”。健全“新就业群体—新就业群体党员—企业党组织—行业党委”诉求收集办理机制,建立诉求直报点和直报员制度,为反映诉求开辟直通渠道。会同交通、市场监管、邮政等部门和各区向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发放5000余份“大礼包”,带动上千家爱心商户共同为他们送去温暖。
有统有分
激发参与治理新动能
南京市以关爱尊重为前提,以引导参与治理为核心,以双向互促为目标,全面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宁城”。
深化“友好内涵”。聚合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优势,聚焦党建工作如何有效开展、服务关爱如何有的放矢、基层治理如何发挥个人优势等课题,进一步关爱新就业群体、服务新业态企业、推进新经济发展、构建新治理格局。引导新就业群体党员到社区报到,组织其担任“流动网格员”,实现社情民意常态收集、志愿服务灵活开展、问题隐患及时上报。
拓展“友好场景”。将“友好场景”延伸至小区、商圈、园区、校园等新就业群体集聚区域,增设道路标识、充电设施、临停区域、通行码等“友好设施”,构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友好渠道”,完善积分兑换、评优评先等激励保障的“友好机制”,搭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友好平台”,形成“关爱服务—参与治理—激励保障”的良性闭环。
打造“友好品牌”。全面推进“友好宁城”建设。秦淮区实施“关爱有秦”行动,打造110个“友好社区”;玄武区实施“蜂行玄武”计划,创设新就业群体联合党支部,实施网格前哨“九报告五处置”机制,包括看到违规充电要报告、看到危墙危树要报告、看到消防险情要报告、看到宣传不合规要报告、看到广告牌倾斜要报告、看到窨井盖缺失要报告等,看到交通事故立报警、看到火情隐患巧应急、看到遛狗无绳善提醒、看到垃圾乱扔顺手清等;鼓楼区推出“锋尚行”友好商圈品牌,联合爱心商铺推出爱“新”套餐,建立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事务清单;浦口区实施“凝新治浦”行动,上线“浦口小哥一码通”解决进门难题;雨花台区实施“党建引领幸福家园”行动,会同11家快递平台企业为社区选聘300余名兼职社区网格员。
案例一:“四项工程”让党建会建同频共振
南京市金华商会党委始终坚持“政治建会、服务兴会”理念,打造党建“四项工程”,实现党建会建同频共振。
南京市金华商会党委书记彭江平(右)走进会员企业了解需求,助其解决经营难题。
运用“三个感召”,实施“安家落户”工程。紧扣初心感召,建立“党员之家”,创新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让20余名“隐形”党员、“口袋”党员主动报到;紧扣服务感召,建立“三委一中心”(即创新服务工作委员会、投资决策工作委员会、工会工作指导委员会和法律服务咨询中心)制度,帮助42家会员企业解决经营困难和民生难题280余项;紧扣乡谊感召,引领100余名家乡企业家来宁创业发展,促成合作项目。从仅有3名党员的党支部,到发展成下辖18个党支部、138名党员的党委,“三个感召”让商会党组织实现了异地党员在宁安家落户。
明确“三个定位”,实施“头雁振翅”工程。明确角色定位,以“老彭书记工作室”为龙头,带动9名副会长担任党委委员,培养18名优秀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明确目标定位,把企业经营重点难点作为突破点,开展“服务民企365行动”,搭建“会员企业诉求直报平台”;明确责任定位,党委班子成员深入企业靠前指导、靠前服务,通过建立职工直接联系制度,企业内部人事矛盾有效减少。
采取“三个着力”,实施“两个覆盖”工程。着力构建组织体系,针对行业协会商会党员分散、流动性强等特点,分别建立9个独立党支部和9个联合党支部;着力打造党建工作小分队,选择素质高、经验足的老党员担任党建指导员、联络员,点对点开展党建入企工作;着力推动“骨干党员化、党员骨干化”,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50多名,发展新党员47名,选育后备骨干20余名。
注重“三个结合”,实施“社会责任”工程。把创造经济效益与实现社会价值相结合,商会设立6个爱心基地;把法律约束与诚信经营相结合,带动315家会员企业严把产品质量关,严守道德底线;把党建文化与家风传承相结合,开展“红色家书”分享,举办“文明家庭”评比,以党风带家风,以家风促社风。
案例二:“让农民生活得更美好”
作为一家立足农村、服务农民的产业互联网公司,汇通达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通达”)坚持党建引领,通过“三个融合”,把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为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汇”力量、聚共识,深化思想融合。将企业发展深度融入国家战略,聚焦农村市场,坚守“让农民生活得更美好”的企业使命,业务覆盖2.5万个乡镇,惠及近3亿名农村消费者。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公司总裁担任党委书记,总裁室(高管)全部为党员,部门主要负责人半数为党员。实施双向培养,党员多挑担、做示范,吸引26人递交入党申请书,择优发展党员4名。
“通”农村、惠农民,深化体系融合。让流通商路更扁平、更高效。推进传统代理制向以需定采、以需定产、产销一体转型,推动产业链降本增效,助力7大行业的优质商品直达乡镇市场。让农民买得好、少花钱。根据农村市场特点推出定制产品。让农民卖得好、多赚钱。积极参与“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电子商务示范县等项目,开展“新农人”标准化培训,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
“达”使命、助振兴,深化事业融合。通过供应链、技术、营销、培训、数据“5+赋能”服务,帮助超13万家传统店铺实现“线下实体店+线上网店+社群直播店”一店三开,助力实体企业振兴。厂家商家联合、线上线下联动,每年开展门店营销超6万场,有力促进农村消费。建立3000余人的“达人铁军”一线服务团,培训农村电商人才超10万人,组织“薪火计划汇二代”培训,带动1000多名青年返乡创业就业,打造一批懂农村、懂农民、懂网络、懂经营的乡村振兴新生力量。
案例三:汇聚“新”力量基层治理实现“新”跃升
南京市玄武区红山街道实施“引领·关爱·聚力”“蜂行者”的“友好计划”,让新就业群体从被服务对象到参与基层治理的力量转变。
南京市玄武区红山街道北苑社区为新就业群体办理医保事项答疑解惑。
实施“聚新”行动,强化政治引领。持续开展“双有双找”,全面摸清88家新业态企业、1920余名新就业群体从业人员、323名党员情况,并动态更新。在重点平台企业等单独组建14个党组织,依托园区、商圈等成立3个联合党支部;选优配强党组织负责人,支部书记中85.7%为企业负责人。成立新就业群体党建联盟,派驻2名专职党务工作者指导新业态企业党建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党建和业务融合发展问题。
细化“暖新”举措,做优服务关爱。通过全域建设“友好社区”,发动爱心餐饮商户打造21家“小蜂食堂”,在新就业群体集中区域安装智能换电柜,设立10个“宁小蜂”驿站,提供热饭、医药等服务。联合32家“暖蜂行”成员单位开设“蜂行者”网校、定制“成长套餐”,开展“安全出行文明守法”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等活动,开展技能培训等专题辅导。实施“伴童”计划,开办爱心托管班,帮助解决200余名新就业群体子女假期托管难问题;打造“小蜂社区”,为新就业群体家庭团聚提供免费住宿。
开展“强新”工程,参与基层治理。发挥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优势,通过新就业群体“随手拍”上报问题,协助解决应急事件。引导新就业群体党员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先锋队、突击队,激励更多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