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坚持人民至上 提升幸福指数
来源:中国社区报 编辑:王岩
河南省安阳市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加强基层治理创新,通过加强阵地建设、创新服务体系等方式,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应用于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中,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突出党建引领把牢基层治理方向建强基层党组织。把全市48个街道、317个社区划分为1561个网格,形成“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体系。建立县(市、区)委书记带头联系工作机制,整顿87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开展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手拉手”活动,60多家市直单位结对帮扶61个农村党组织。
安阳市文峰区北大街街道西营街社区开展安全宣传主题活动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行在职党员进社区为群众服务活动,建立在职党员社区表现双向反馈制度、服务纪实制度、考核评先干部使用“三挂钩”制度,逐步形成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在职党员管理体系,实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旗飘扬,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党徽闪耀。
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把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纳入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从市直单位选派30名科级干部到乡镇任专职副书记,负责基层党建工作。推动1314个事业编制下沉到乡镇(街道),317个社区党组织全部配备专职党建副书记。提高基层党建保障标准,推动社区工作者选得优、留得住、干得好。
加强阵地建设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着力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道路、绿化、生态水系等城建项目,持续推进违法违规建筑拆除、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加大财政投入,打造189个建有“一有七中心”的省级规范化示范社区,确保每个社区都有坚强的党组织,都配备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综治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服务中心、志愿服务中心,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场所。
健全议事协商机制。辖区内所有村(社区)实现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和红白理事会、村(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 禁毒禁赌会、孝善理事会“一约五会”制度全覆盖,探索形成村落(院落)协商、红白理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议事厅等协商机制,以“四议两公开”和“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为抓手,协商解决基层内部事务。安阳县白璧镇西裴村积极探索多方共治工作体系,紧紧围绕“产业兴旺”这一发展目标,探索形成“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模式。
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基层事务与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物业管理、邻里关系、家庭纠纷、配套建设等由居民自己解决才最有效果。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安阳市探索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牵头,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积极作用,组织居民协商解决的工作机制,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创新服务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为基层赋权,推动执法力量下沉。推进行政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强化乡镇(街道)的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加强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方面工作。
安阳市文峰区银杏大街街道华强城社区实现智慧门禁系统全覆盖
让服务提效,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0%。建立完善办事指南和工作程序,推进有关公共服务事项“一卡通办”,全市90%以上的村(社区)可直接办理或代办政务服务项目。林州市借助科技手段,建立“智能公章+”系统,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网络做证人,实现了对“微权力”运行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
以科技增能,提升智治水平。按照“大数据+市域社会治理”思路,充分运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互联网+”、网络新媒体、微信等科技手段以及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网格、智慧单元等现代治理模式,收集社情民意、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提高基层治理效能。文峰区华强城社区作为智慧社区示范点,以服务居民为落脚点,以社区治理为着力点,整合区域人、地、物、事、组织等信息,汇聚政府、居民、第三方商业机构等多方资源,将“数字华强城”平台试点打造成为全市智慧社区标杆。
德治法治并举确保基层治理实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坚持德治为先,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作用,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道德模范”“两好两孝”等评选活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弘扬时代风尚,引导群众崇德向善。汤阴县持续推进严党风、抓政风、淳民风、正村风、美家风“五风”建设,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营造良好氛围。
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依托“智能公章+”系统,助力群众办事更便捷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领导,走好群众路线,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法治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强化基层信访问题解决,发挥人民调解作用,深入推进校园周边治安秩序整治,持续开展警民联防、治安巡逻、邻里守望等活动,最大限度把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推动巡察村(社区)工作全覆盖。采取“开门迎访、入户走访、地头坐访、受理信访、跟踪追访,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低保户、危房改造户、信访户必访必到”的“五访六必到”工作机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将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家门口。
案例一
“三不五到我来管”暖民心 解民忧安阳市安阳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县推广“三不五到我来管”工作法(以下简称“三五”工作法),实现“干部工作到一线、群众只进一扇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安阳县韩陵镇从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能力入手,创新提出“三不准五必到”工作法。“三不准”,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对群众说“这个事不归我管,这个事我管不了,这个事你愿去哪投诉就去哪投诉”这三句话;“五必到”,即要求化解矛盾纠纷时,干部必须到现场,见到当事人,到当事人家中,找到问题源头,化解问题到底。2021年,“三不准五必到”深化拓展为“三不五到我来管”,确保群众的每一件事都有人管。为推动“三五”工作法不断深化提升,安阳县大力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综治、信访、司法、派出所和人大联络站等集中入驻综治中心,高标准设置矛盾纠纷调处室、监控研判室、心理咨询室等“五室一厅”,采取轮流值班、预约服务等方式,搭建多方调处平台,实行首接负责、专班推进、联调联动、跟踪回访等制度,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截至目前,安阳县92.5%的建制村达到“三零”创建标准,建立县乡级调解平台10个,培育调解员310多名,创建品牌调解室3个,实现矛盾纠纷“一次性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安阳县还制定出台《安阳县全面深化“三五”工作法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工作方案》,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县的创新运用。白璧镇派出所建立警法联调和警调对接工作机制,与司法所组建警法联调办公室,辖区各类案件月均受案量持续下降。瓦店乡小集村成立“民调娘子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有效调解多起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
案例二
把为民服务端口接到群众“指尖”上近年来,安阳市内黄县创建“内黄民声”监督服务微信群,把利民便民为民的服务端口接到群众“指尖”上,把监督融入服务之中,用信息化平台为干部和群众搭起“连心桥”,推进基层治理迈向“数智赋能、智慧监督”新阶段。按照“一村一群、一户一人”原则,内黄县在各村建立“内黄民声”监督服务微信群,村“两委”成员任微信群管理员,村级纪检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和监察信息员任群监督员,乡镇纪检干部、包村干部及民警、水电工作人员、村医务工作者等实名进群,方便群众“定点咨询”“定向反映”问题。为同步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内黄县对各乡、村现存微信工作群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清理,解散同类功能APP和小散微信群,将职能相近、内容相似微信群整合归入“内黄民声”监督服务微信群,进一步提升使用工作效能。同时,选取群众基础较好的5个乡镇93个村作为第一批示范村,推广微信群建设和日常管理。通过每月县、乡、村三级例会、实地观摩、典型交流等形式,推动全县实现“内黄民声”微信群全覆盖。聚焦乡村振兴资金使用、工程建设招投标、村级小微权力行使等内容,内黄县通过拍照、视频和文档等方式在微信群公开晾晒,使村级权力运行可留痕、可感观、可查询、可追溯。在微信群公告栏发布县、乡纪委信访举报电话、二维码,受理群众举报。内黄县分别在县、乡纪委和村(社区)成立民生问题联动处置中心、监督服务办公室和监督服务站,构建纵向县、乡、村三级贯通,横向农业、民政等职能部门联动的共建共治格局,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容村貌、村集体经济等问题,“一键分办”处理、直通主责部门、明确要求,形成“收集—分析—处置—反馈”工作闭环,发挥监督作用,织密服务群众网络,推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同时,开发线上微信群智能管理系统,设置智能巡群、数据驾驶舱等6大模块,部署6个“居民助理”智能机器人,赋予提醒、提取、分析、防骚扰4种巡群功能,对群内询问和诉求实时抓取,针对超期未处理问题实施“一键提醒”。
内黄县制定出台“内黄民声”监督服务微信群实施办法等14项规章制度,制定“内黄民声”监督服务微信群考核办法,围绕日常管理、运行质量、村务公开、问题诉求回应等内容,对监督服务微信群运管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实行月排名、季通报、年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乡镇(街道)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制度保障确保微信群实用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