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首页

广西南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本土特色品牌推进基层善治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    编辑:王岩

 

“枫桥经验”作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张靓丽名片,深深根植于广袤中华大地,物有光华、历久弥新,其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日益凸显。“枫桥”之风吹拂绿城大地,在火热的基层治理实践中拔节生长、枝繁叶茂。

近年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在市委政法委的组织推动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创新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种下“平安籽”,开出“幸福花”,涌现出“蟠暖邻里”“花婆劝善”“八姑议事”等众多本土特色品牌,切实提升首府基层善治工作效能,绘就平安和谐邕城美丽画卷。

石榴花开“蟠暖邻里”,山歌伴着幸福来

“壮家生来爱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声声伴酒喝,春夏秋冬都快乐,嗨嘹嘹啰……”走进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蟠龙社区,文体活动室传来悦耳歌声,社区居民欢聚一堂,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其乐融融。

“社区每周都会组织唱歌、跳舞、书法、绘画等各种活动,我们积极参加,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社区居民刘坚说。

蟠龙社区是多民族聚居混合型社区,居住着汉族、壮族、瑶族、仫佬族等15个民族居民,常住人口约2.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8100人。社区推进“网格+石榴籽”模式,创新打造“蟠暖邻里一家亲”工作品牌,将网格化服务融入民族文化特色,常态化开展民族服饰展演、民歌比赛、民族文化知识竞赛、民族团结趣味运动会等活动,用暖心的氛围拉近居民彼此的距离。“从一开始的生疏到现在的熟悉,大家都成了朋友。瑶族姐妹教我做香芋扣肉,仫佬族姐妹教我做白糕,既了解民族风俗习惯,又享了口福!”社区居民李阿姨高兴地说。

蟠龙社区大力推行“党建+法学会+网格服务”特色服务模式,设立良庆区法学会蟠龙社区服务站,选配6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9名专家委员和164名专家团队成员入驻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法律咨询及服务,主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关口前移,精准高效化解合同纠纷、物业纠纷、劳动争议等常见多发矛盾,助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创新发展。服务站探索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圆心、群团组织为纽带、社会组织为依托的工作体系,成为南宁市56个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良庆区6个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中的“标杆站点”。该站点自建立以来,已接待来访咨询群众400余人,协助社区化解矛盾纠纷148件,处理来电、来访、微信投诉119件;组织法治文化基层行公益法律服务活动45次,社区居民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八尺江畔“花婆劝善”,奔走解忧送平安

“花婆粥,滚碌碌,慢慢食,都有福……食了花婆粥,一生都有福!”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几乎人人都能传唱这首民谣。

八尺江畔蒲庙古镇,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相传江畔码头有一位卖粥的阿婆,人们都亲切地称她“花婆”,她乐善好施,遇到食不果腹的人时常免费送粥,普通的一碗热粥,却有神奇的作用,奇疾怪症一喝准好。“花婆”过世后,乡亲们为了纪念她,将每年农历三月十二蒲庙镇开圩日当作“花婆节”,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花婆节”入选自治区级非遗名录,让“花婆”积德行善的淳朴品质得以代代相传。

如今,邕宁区委政法委从“花婆”传统习俗中汲取“善治”文化精髓,指导城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积极培育新时代“花婆”,与社区调委会调解员、人大代表、“三官一员”、法律顾问、行业专家组成“花婆评理团”,他们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变“施粥行善”为“劝善送福”,积极发挥“花婆评理”“花婆说法”根植基层、贴近群众的先天优势,以谈心事、建信任、讲情理、讲法理“四步走”,巧借邻里乡亲之谊,与专业司法调解优势互补,切实做到倾听群众心声、为民解纷排忧,努力实现“微小矛盾不出楼栋,一般矛盾不出小区”。居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今年7月10日,和美居小区的黄女士因楼上卫生间渗水维修问题与楼上业主产生矛盾,协商无果之下主动向“花婆”寻求帮助。富有调解经验的“花婆”队队长潘如青带队前往现场仔细了解情况,找准症结、分头讲理、耐心劝解。双方静下心围桌而坐,一壶暖茶、几句暖语,让纠纷快速得到化解,经过短短一周的施工改造,漏水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黄女士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花婆’一来,我就安心了,这麻烦事一定能解决好!”

最美古村“八姑议事”,大事小事有商量

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位于左江下游,至今有千年历史,曾有“扬美小南宁”之称。古村留存的15块古碑,无声地诉说着过往、见证着繁华。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设立的《通乡士庶设立禁约永远碑记》和《街巷众议禁约碑》,内容涵盖邻里和睦、诚信交易、尊老爱幼等,村规民约在岁月流转中不断演进,助推基层治理、绘就和美画卷。

“有事找八姑”是扬美村民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被称为“八姑”的老者是扬美村村委会副主任梁彩丽,因在家中排行“老八”,大家尊称她为“八姑”。“八姑”有一副热心肠,不仅常为村民排忧解难,也为村子谋发展、谋福利。“八姑”整日奔走在大街小巷,邻里矛盾调解、防溺水宣传、农产品销售……总有她忙不完的活、管不完的事。当问到为什么这么忙,村民给出答案:“八姑”热心肠明事理,有事找她我们很放心!

2018年,“八姑”将自家客厅改造成“八姑议事堂”。议事成员除“八姑”外,还吸收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变“村干单独干”为“大家一起来”,齐心合力构建乡村治理一张网。

“八姑议事堂”成了解决村民烦心事的“公堂”,也是江南区“逢四说事”基层治理的有效平台,形成了古村事务大家评、古村管理大家议、古村决策大家定的共治共享氛围,构建了乡村治理从“独奏”到“合奏”的工作新格局。“八姑议事堂”大门从来不上锁,年头年尾、不分昼夜,都可随时议事。村中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家长里短之事,都可以在“八姑议事堂”讲一讲、议一议、理一理。

“八姑”笑着说:“有的事并不大,心里话一说开,隔阂就消除了。自从有了这个议事堂,村民之间有了矛盾纠纷,固执己见、强词夺理的少了,摆事实、讲道理,心平气和商议解决问题的多了。”近年来,“八姑议事堂”议事56次,妥善调处矛盾纠纷21起,87条治理意见汇聚成智慧力量,矛盾纠纷在平和友善的氛围中得以化解,邻里关系愈发融洽和谐。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南宁市委政法委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扎扎实实的实践书写一个个基层治理鲜活故事,铺就一座座沟通党心民心的连心桥,绘就一幅幅和谐动人的绿城美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