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首页

云南昆明:党建引领多方共治 绘就幸福昆明最美画卷

来源:《乡村论坛》    编辑:王岩

 

昆明市全景

全市83个街道、769个社区党组织实行兼职委员制,吸纳974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成为成员单位,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立社区基金97支,募集资金572万余元,通过“众筹”解“众愁”;共选用2.4万名楼栋长、3.1万名“十户长”,实现村(社区)100%覆盖;创新建立“以城带边、以城兴边”帮带共建机制,磨憨镇幸福村建设提速提质……一个个暖心举措,一件件民生实事,绘就幸福昆明最美画卷。

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指出,要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多年来,昆明市始终牢记嘱托,把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坚持党建引领,抓细抓实抓牢基层社会治理,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云南元素、昆明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聚焦党建引领
扩大基层治理“朋友圈”

为最大程度凝聚基层治理合力,昆明市立足全局整体谋划,加强党建引领,提升“末梢治理”的组织化程度,将基层治理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社区医生上门问诊、律师提供法律咨询、理发店老板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在昆明市盘龙区龙泉街道龙江社区,一支由300多人组成的社区能人队伍,成为社区治理的好帮手。龙江社区有1万多人口,而社区工作人员只有18名,存在人少事多的普遍难题。以社区党组织为轴心,龙江社区挖掘出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才,共同投身基层治理。在各级党组织引领下,各社区纷纷行动起来,通过走访摸排,全市已挖掘出5989名威望高、公信力强、愿意参与基层治理的能人达人,在小区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昆明市春城义工参与“关爱滇池  保护母亲河”活动

为扩大基层治理“朋友圈”,昆明市强化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科学整合辖区各类资源,有效推动党建资源下沉基层,携手帮助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目前,全市83个街道、769个社区党组织实行兼职委员制,吸纳974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成为成员单位,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共同建设美好社区。

“小区公厕年久失修,出现腐朽变形、漏水、倒塌等情况,危及市民安全。”2023年6月,昆明市五华区丰宁街道综合治理中心接到市民反映的小区公厕问题。该问题涉及住建、综合执法等部门,丰宁街道将该问题作为重点哨件处理,上报五华区综治中心,协调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对该公厕进行提升改造,由旱厕改为冲水厕所,得到周边居民认可。

近年来,昆明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吹哨报到”“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春城党建新力量”活动,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公立医院、群团组织、“两新”组织融入城市基层治理,主动认领“需求清单”,集思广益为群众解决了一大批难题。

为进一步贴近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难题,昆明市推行“1+5+X”网格化工作模式,建立市级大循环、区级中循环、乡镇(街道)小循环和村(社区)自循环的四级闭环分类处置机制,并进一步向小区、家庭延伸,推动基层治理有人巡查、有人报告、有人负责、有人解决、有人督查,实现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形成上下贯通、全面覆盖的网格治理体系。截至2024年6月,全市共划分各级网格6.36万个,配置专兼职网格员8.77万名。

志愿者们积极为全国残运会提供服务保障

为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昆明市完善举报奖励、公益反哺、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深入开展“昆明好人”“十佳社会工作者”“十佳社会组织”“十佳治理能人”等推荐评选活动,营造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浓厚氛围。

此外,昆明市还充分发挥基层治理“能人”作用,按照30~200户社区居民中选用1名楼栋长、10~50户村民中选用1名“十户长”的原则,共选用楼栋长2.4万名、“十户长”3.1万名,实现社区(村)100%覆盖。楼栋长、“十户长”化身邻里宣传员、信息报送员、活动组织员、平安巡查员、文明监督员,从以往的“问题找上楼”转变为如今的“上楼找问题”,既让居民群众在参与社区(村)事务中增强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也有效延伸了基层治理触角,打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聚焦资源整合
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昆明市全面实施“民生小实事”项目,聚焦保障公共服务、改善居住条件、方便交通出行等9类“民生小实事”,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安宁市文化路社区开展“民生小实事”协商

“民生小实事”按照村(社区)广泛征集民生实事、项目发起人(或社会组织)开展民主协商、乡镇(街道)确定项目并整合资源、群众自愿成立项目小组实施项目、组织群众开展项目评审五个步骤开展工作。整个过程以群众为主体,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老旧小区提升改造是增强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举措,也是基层治理中的难点。作为“民生小实事”的一项重点工作,昆明市持续探索创新,推出党建引领打造红色物业、成立社区基金、推行志愿服务“金豆积分制”等举措,让一批批老旧小区蝶变为幸福小区。

嵩明县嵩阳街道兰茂社区兰茂小区是2005年建成的较早一批商住小区,2020年以前一直没有物业公司入驻。2010年以来,小区周边自发形成了近200户地摊商户经营的“跳蚤市场”,随之出现一系列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治理难题。为改造提升小区环境,兰茂小区推广红色物业“三位一体”民主议事协商联席会,建立小区党支部,通过议事协商确立了商户经营管理和收益反哺机制,小区业主和物业管理方的收益分配得到彻底有效解决。设立兰茂小区党群服务站,集物业服务、新就业群体服务、爱心驿站功能为一体,爱心驿站为商户提供幼儿托管服务,由小区党支部党员和物业服务企业联系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课后作业,让商户安心经营、感受温暖。通过党建引领促发展、红色物业强服务,自发形成的“跳蚤市场”蝶变为特色商业街区,成为县里的网红打卡地。

盘龙区青云街道金沙社区探索推行志愿服务“金豆积分制”,成立“金豆基金”,建成“金豆超市”。志愿者根据个人特长参加志愿服务获得的“金豆积分”,既可以兑换实物,也可以转赠帮扶群众、捐赠基金池,还可由银行纳入个人诚信信用评估。目前,金沙社区志愿者平台上的注册志愿者已达2万余名,社区从之前的“脏、乱、差”蝶变为美丽和谐宜居的“明星社区”。

呈贡区斗南花卉市场2022年以来,聚焦居民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昆明市完成了456件“民生小实事”项目,累计整合投入资金1.84亿元,其中财政资金占60.5%,社会力量和群众自筹资金占39.5%。群众满意率均达90%以上,群众“有认同、愿参与、真受益”蔚然成风。社区要持续发展,人力物力财力缺一不可。如何引入资金,激发内生动力,持续焕发活力?

昆明市积极整合社区社会资本,以建设社区基金为支点,撬动辖区居民、商户、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提高多方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小区内生活力。盘龙区拓东街道辖区有134个院坝,其中52个小区无人管理。

2023年7月,昆明恩派公益承接拓东街道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质量提升项目。为加快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为老人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项目嵌入社区基金——“拓东暖阳”,通过社区公益提案大赛广发“英雄帖”,20个社区主理人、30多名居民骨干贡献了17个项目方案,涉及人居环境改善、民生服务等方面。

2023年10月,“拓东暖阳”社区基金项目通过评审,最终选出12个项目获得社区基金资助,共资助108785元,其中居民议题众筹33759元。

昆明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昆明市成立社区基金97支,募集资金572万余元,资助社区开展服务群众活动209项,动员群众3万余人次参与基层治理,通过“众筹”解“众愁”,让社区的大事小情有人管、有钱办、有章循。2024年,昆明市将社区基金建设列入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首创型事项,年内计划完成38支社区基金建设,并探索建立市级社区基金,为全市社区基金建设提供样板。

聚焦创新实践
打造社会治理新样板

昆明社会工作的一系列创新举措,源于理念和制度的迭代升级。近年来,昆明市鼓励基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及时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固化为具有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政策制度和工作机制,形成了一批对外有影响力、对内有作用力的社会治理品牌。

党的十九大前夕,昆明市委编制了《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规划纲要(2018–2035年)》,明确了昆明社会治理“三步走”的总体目标,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描绘发展蓝图、提出行动纲领、引领政策制定导向。2021年发布《昆明市“十四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着力实施社会治理“六大工程”和195个具体项目。

石林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举办端午民俗文化活动

昆明市在全省率先建立“昆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数”,在五华区、盘龙区等地建立10个社会治理观测点,通过规范持续地调查跟踪和数据分析,客观真实地反映昆明市村(社区)治理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昆明市域社会治理指数”“昆明县域社会治理指数”,从社会活力、社会服务、社会环境“三大维度”,构建起昆明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之成为昆明市社会治理工作的“晴雨表”“刻度尺”,让社会治理变得可量化、可统计、可衡量。

昆明市托管边境小镇磨憨后,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6个方面19项指标建设目标任务,制定3个“百日会战”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2022年底,昆明市创新建立了“以城带边、以城兴边”帮带共建机制,由主城五区和安宁市帮带共建磨憨镇6个建制村,有力推动了幸福村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在整个帮带共建过程中,6区(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党群连心、共建共享,解民忧、暖民心,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全域动员、全民参与、全力推进的齐抓共管良好格局,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昆明市委社会工作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省会城市实际,聚焦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围绕昆明市“六个春城”建设要求,明确在“全省当标兵、全国创特色”的工作目标和“1345”社会工作思路,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努力打造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昆明样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