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白涧镇辛东村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打造“书记会客室” 服务群众“零距离”
来源:天津政法报 编辑:王岩

辛东村地处天津市蓟州区白涧镇东南部,是库区迁建村,全村常住人口253户420人,中共党员39名,连续两年被评为五星村。近年来,辛东村始终坚持着“举旗帜、强党建、抓产业、聚民心”的工作思路,持续筑牢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在“小赛道”中找到了“大作为”。
2023年以来,结合村党群服务中心便民化提升改造,辛东村打造“书记会客室”开展日常接待活动,协调解决村民邻里纠纷和急难愁盼问题,在实现红色阵地引领作用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暖民心,聚人气”。
惠民政策进万家
便民服务零距离
平日里,辛东村牢牢把握住“党建+服务”这条主线,按照规范化、便利化、亲民化原则,从改善服务环境设施入手,聚焦服务多元、氛围温馨、交流融洽等特点,科学规划布局,变远距离办事桌椅为开放、互动的零距离服务,不断丰富党群服务中心功能设置,通过有效整合党建、政务和社会服务资源,重点打造“书记工作室”,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书记工作室”由村两委轮流坐班,既向群众发放惠民政策的宣传资料,又向群众现场讲解包括农业、社保、医疗、民政等多个领域相关政策,覆盖了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您好,关于您咨询的灵活就业问题,需要准备这些有效证件……”
“这是《社保补贴申请资料清单》,您可以对照着准备资料,不用多跑一趟,方便上班人群办理……”
在小小的“书记工作室”内,工作人员就群众最关心的社保补贴、失业登记办理、医疗报销、退休待遇、社会救助、残疾人再就业等有关的政策疑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了详尽解答,使群众了解各项惠民政策,真正让群众“知惠”“受惠”,让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于民。
产业发展强根基
助农增收暖人心
“村书记是一个村的主心骨,担负着带领全村人民发家致富的重要职责。”用这句话来形容辛东村党支部书记佟久胜那就再合适不过了。
走进辛东村,就像走进一片绿篱苗木的海洋,主街两旁成片成片的绿篱基地将这个质朴的小村庄装点得颇有生机。辛东村坚持“苗木主导、特点鲜明”的产业定位,在景观苗木、大型苗木种植的基础上,瞄准幼苗培育周期短、见效快、利润高的特点,建成集中育苗基地400亩,大棚240余个。
然而,信息流通不畅,销售渠道建设滞后,也使很多以种苗为生的村民面临销售困难的现实问题。
面对着全村苗木销售滞后的难题,“如何宣传?”“如何打通销售渠道?”“如何把苗卖出去?”
佟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看到新闻里直播助农、助销农产品等网络销售取得较好效果后,佟书记立即行动,联系镇、区相关部门请求帮助网上销售。通过网站、微博微信、自媒体等各种渠道推广宣传,切实当起了“苗木”代言人,解决了村民苗木滞销问题。
同时,依托“书记工作室”接洽苗木收购商,帮助村民销售自家苗木。“老百姓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因此只要是工程上能用的上的苗我们都会与苗木收购商积极沟通,争取给到村民一个相对满意的价格,尽量让老百姓的利益大一点,让他们当年种,当年销售,不留陈苗。”佟书记在和记者沟通时这样说到。
调处矛盾解心结
化解纠纷促和谐
“既然双方达成了一致共识,那就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吧。”今年3月14日,辛东村党支部书记佟久胜在“书记会客室”成功调解了一起村民耕地纠纷。
在这起纠纷中,村民王亮(化名)与邻村村民佟青(化名)因两家地头多栽多种,占有他人土地引起矛盾纠纷,双方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针对此类“棘手问题”,辛东村村委会依托“书记工作室”组织精干调解力量,党支部书记佟久胜更是提前谋划调解策略,组织工作人员分工合作、逐个击破,最终确保调解结果双方满意。
依托“书记工作室”,辛东村打造村级“三诊”服务党建品牌,两委干部日常“坐诊”,积极推行“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张椅子、一杯热茶”工作法,让群众“进得来、坐得下、办成事”,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党员群众“愿来、想留、能聚”的“温馨之家”。
辛东村“书记工作室”率先建立村级《为民服务工作台账》,对服务日期、对象、服务事项、解决情况等内容进行编号登记、记录备案,便于查阅、监督。依照群众反映的“蛛丝马迹”深入一线、群众家中“出诊”找问题,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对于疑难问题进行“会诊”,对不能及时解决和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由包片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联合处理,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逐一“过筛网”、拿措施,确保及时解决处理到位。
此外,依托“书记工作室”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辛东村通过动员村内老党员、退休村干部共同参与,初步形成了一支“党员+调解员+乡贤”的调解队伍,灵活采用现场调解、上门调解、预约调解等方式处置纠纷,充分发挥党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功能作用。
有数据显示,今年截至目前,辛东村“书记工作室”共接访群众30余人,解决群众诉求16件,收到调处纠纷11件,调解成功5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水平逐步提升,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目标,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进一步维护了乡村的平安、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