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首页

江苏南通:探索“邻里+”基层治理新模式

来源:中国社区报    编辑:王岩

 

随着城市的发展,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要素多样、治理结构复杂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立足实际,以“党建引领、邻里网格辅助、服务居民优先”为主线,着眼社区治理服务精细化,设立邻里服务处,使邻里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连接社区居民的节点、打通社区服务的关键点,整合职能,形成上下联动的基层治理格局。

崇川区位于江苏省南通市主城区,占地面积234平方公里,人口数量达120万,下辖16个街道和177个社区。近年来,为增进居民幸福感,崇川区积极打造“邻里守望、和谐相亲”、共建共治共享的“邻里+”基层治理模式。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崇川区已建立172个社区“大党委”、732个网格(邻里)党支部、1345个楼道党小组以及2091个党员中心户。同时,崇川区整合各方资源,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邻里自治为抓手,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有效实现“邻里”治理的“零”距离。

邻里守望 街坊共治

南通市崇川区永兴佳园社区邻里服务队针对辖区内的“违建点”整治工作开展议事协商

崇川区根据“区域相邻、人员相熟、文化相近”的原则,精心规划并设置约300户规模为一个“邻里”单位。每个“邻里”均选举产生一名“理事长”,每幢楼配备一名“理事”,每楼栋选配一名“楼道长”。此外,每2~3个“邻里”设立一个邻里服务处,配备一名专职社会工作者,确保每年有定额工作经费支持。“邻里”理事长由群众民主推选产生,他们负责邻里的自治工作,制定规章制度,在引导居民互帮互助的同时,链接资源,提供服务,坚持与居民面对面交流,满足群众需求。

通过设立“邻里”,崇川区构建了“党委、政府—社区—邻里”的新型治理模式,并借助社区“邻里”“一中心多点”的服务网络布局,打造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实体化服务平台,缩短了服务社区居民的距离。

“邻里”为基础,崇川区将居民小区、企业、商铺等各方力量全面纳入,并设立了“邻里”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形成了“社区党组织—邻里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架构。这一创新模式解决了过去资源分散、整合困难的问题,经过多年的不断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崇川区已设有874个“邻里”、362个邻里服务处,配备了874名理事长、6162名理事和16000名楼道长。

崇川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邻里自治活动的开展并不需要很大空间,10~20平方米就可满足需求。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边角房屋资源,如车棚、人防工程、地下室等,将它们整合为邻里服务处,成为社区服务的阵地。这种模式更加便于我们开展居民自治、议事协商、互助服务等活动。”

“邻里+”内涵不断丰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仅靠政府单一主体的力量已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治理需求,必须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二十大部署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近年来,崇川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新局面。

随着邻里服务在社区治理中的不断深入,崇川区进行了提质升级,借助搭建的邻里平台,使得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不断拓展、方式不断丰富,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邻里+”模式。

“邻里+党建”使得基层党建的核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组织架构更加完善。崇川区坚持党建引领,构建起了从社区党委到“邻里”党支部,再到楼道党小组直至党员中心户的“邻里”党组织架构。同时,积极推进“邻里”、居民小组以及网格的“三合一”改革,努力形成“邻里”、居民小组、网格的有机统一体。以“邻里”党支部为核心,以“邻里和谐促进会”为主体,形成了集宣传、调解、服务、监督等九大职责于一体的“邻里”自治组织架构。

南通市崇川区邻里健康义诊服务队每周五到各社区开展健康义诊

“邻里+服务”则使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服务更加精准。崇川区采取“共性+个性”的服务方式,根据地区特点和居民需求,提供包括帮困助残、为老为小、文化体育在内的多种公共服务项目。同时,积极借助社会资源和社区内生资源,在“邻里”范围内设置个性化的服务项目。

崇川区还通过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实施公益助力计划以及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不断丰富“邻里”服务供给。倡导志愿服务精神,通过培育邻里价值认同、整合志愿服务力量、搭建志愿者与服务项目对接平台等方式,有效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在崇川“邻里”,常年活跃着2100多支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每年完成各类服务项目6000多个,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邻里+自治”让群众参与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崇川区积极开展邻里“议事式协商”自治、“一事一联盟”自治等活动,推动群众评议工作深入开展。充分发挥“邻里和谐促进会”作用,推动形成邻里协商自治机制。同时,通过“一事一联盟”自治方式,吸纳多方共治力量组成议事联盟,推动群众公共领域问题的解决,积极营造“邻里事、邻里议,邻里人、邻里评”的良好氛围。崇川区通过群众自治、评议、协商等方式解决文明创建、城市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小区停车等事项近万件。

“邻里+文化”让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更加强烈。崇川区倡导积极向上的乡土文化和睦邻文化,深入开展诚信邻里建设活动。充分发挥邻里文化的凝聚、引导、娱乐、约束、激励功能,形成各具特色、共同认可、遵守、倡导的邻里公约。崇川区打造的“邻里文化大串门”“四季风采靓崇川”“诚要久”等邻里文化品牌已成为当地一大特色。此外,该区还成立各类文化兴趣小组、阅读社团600多个,厚植邻里文化土壤。通过评选和宣传邻里道德模范、好人好事等活动,引导居民崇德向善。群众广泛参与提炼形成的“相邻、相亲、相照应,互信、互助、不互扰”的邻里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邻里+网格”使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崇川区建立了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定期发布社区邻里动态信息,动员居民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参与议事协商活动。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了问题在邻里掌握、矛盾在邻里化解的目标。

“邻里+社工”使社区服务队伍更加专业。崇川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范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和管理,先后出台的《关于加强全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邻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了社区工作者的职责和权益保障机制。同时,科学配备和使用邻里社区工作者,按照7+N模式配备社区工作者,落实其待遇自然增长机制,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崇川区还积极开展党员干部“志愿服务进邻里”活动,健全邻里党员“1+N”认岗定责制度,确保党员干部在邻里服务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邻里+”让社区治理提质增效

崇川区开展的“邻里+”创新实践,有力推动实现党组织为民服务无盲区、民意畅通无阻、邻里管理无疏漏、治安防控无缝隙、矛盾纠纷不上交、服务群众零距离。

“加强居民之间的联系,引导多方参与和广泛协商,使‘邻里+’成为一种充满温度的柔性治理方式。”崇川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崇川区普遍推行一个社区配备一位律师挂职、一个“邻里”设置一名或多名调解员的制度,实现了专业队伍与兼职人员的协同互动。

崇川区在探索“邻里+”模式的过程中,将基层治理的重心下沉至邻里层面,将治理对象转化为治理主体和参与者。同时,完善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与听证、评估决策机制,由群众推选的义务监督员参与拆迁和安置工作的全过程,使因拆迁和安置问题引发的上访事件逐年减少。在小区改造过程中,“邻里+”治理模式在调解矛盾、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崇川区坚持厘清职责,完善“邻里”“三单一册”职责,即邻里自治项目清单、邻里志愿服务资源清单、邻里公共服务清单和邻里岗位手册,激发了广大居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实现了从党委、政府“要我做”的被动应对,到各类社会主体“我要做”主动参与的转变。建立健全“邻里”工作六项基本制度,将邻里服务延伸至每个角落。详细梳理出纳入邻里服务的事项,包括12大项42小项,确保服务能够精准对接居民需求。

崇川区通过推进资源下沉邻里、信息化支撑邻里、服务载体建到邻里、服务人员下到邻里,满足了居民的多元需求,在服务供给上实现了“精准对接”。“邻里+”治理模式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邻里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理事长、理事等组织形式,加上邻里社会组织的参与,数万名党员、群众被吸纳进来。

十多年来,崇川区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如社区邻里建设意见、社区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区邻里建设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从机制上消除了在社区邻里随意设置机构、挂牌、增加功能等现象,有利于社区减负、明确职能和集中精力服务群众。

南通市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龙湖佳苑社区工作人员带领青少年体验防灾减灾互动游戏

崇川区以培育邻里文化、聚合服务资源、打造“邻里守望、和谐相亲”的共同体为主要内容;以推动资源下沉、完善服务设施、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为手段;以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实现城市治理的智能、高效和精准为方向;以打造区域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共同体”,实现基层有温度的柔性治理为目标,最大程度激发居民自治活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良好局面,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居民群众的幸福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