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首页

“老骥”调解室:老骥伏枥献余热 为民解忧践初心

来源:山东法制报    编辑:王岩

 

“你家的小孩练钢琴不分时间,严重影响我家老人休息!”“我家孩子白天得上学,真正能练琴的时间只有晚上,孩子是艺术生,不练琴咋考学啊?”11月 25日上午10点,一场秋雨在济南淅淅沥沥地下着,在这阴冷潮湿的天气中,济南市市中区领秀城北社区“老骥”调解室内不断发出火气十足的争吵声。争吵的是辛女士和张女士,二人是上下楼邻居,辛女士的孩子在读高中,想通过钢琴专业考取心仪的大学,每晚会在完成作业后练习钢琴,有时会持续到晚上10点多。而张女士家有老人,晚上9点左右就会上床休息。张女士为此多次上楼找到辛女士,希望通过协商解决,辛女士却以没有解决办法为由拒绝协商,因此双方多次沟通无果。深受琴声困扰的张女士找到“ 老骥” 调解室,希望其充当“ 解铃人”。

两名“ 老骥” 调解员眼看双方当事人你一言我一语,僵持不下,开始想办法缓和现场的“火药味儿”,“两位先冷静一下,这是个将心比心的事儿,弹钢琴的声音的确大。辛老师,您家放钢琴的那个房间是该做好隔音措施的。”调解员毕可民语重心长地说道。

今年69岁的毕可民是“老骥”调解队伍里的“金牌调解员”,已调解过多起类似的矛盾纠纷,调解有“温度”、说话有“力度”是他身上的标签。“我家里铺着地暖,要是在上面再铺上隔音设施,热气儿上不去啊。”辛女士表示。“咱这里坐着的也有公益律师,让他从法律层面上给大家伙儿讲讲。”另一名调解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刘书锋说。

公益律师从法律层面上对此事作出分析后,两名调解员又从辛女士家孩子考学期间时间比较紧张的实际情况对张女士做思想工作。通过调解员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不懈调解,两名当事人终于有了一个互相认可的解决方式,辛女士在放置钢琴的房间内铺设隔音设施,张女士同意对方适当延长练琴时间到晚上9点半。调解结束后,两名当事人对现场调解成员们表示感谢。“ 不用感谢,看到你们最终能握手言和,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回报与支持。”刘书锋笑着说。

当事人走后,负责主持此次调解的领秀城社区民警陈兴珍对记者说:“是不是觉得咱调解室的‘老骥’们挺专业?他们在上岗前都专门接受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治安管理处罚法》 等法律法规的培训。”“虽然我们退休前一直从事公安工作,但是现在有些政策和条例都优化了,必须补充新知识。”毕可民说道。记者了解到,2022年,为推进社区融合治理,济南市公安局市中区分局在领秀城北社区成立“老骥”调解室,从分局里精心挑选了10余名身体健康、业务精通、乐于奉献的退休老干部组成群众矛盾调解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威望优势、 专业优势,并在社区民警的带领下开展工作,为化解辖区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增添“银龄”力量。多年来,“老骥” 调解室成员在社区不断发挥余热,以暖心浓情的调解使社区“温度”持续提升。在“老骥”调解室,被调解居民经常是进门诉说满腹怨气,出门双方“一笑泯恩仇”。

“领秀城北社区有楼房 200 多栋,居民5万多人,人口多、楼宇多、单位多、矛盾纠纷多、总体工作量大是这个社区的突出特点,对于这‘四多一大’ ,以往要想管理好,需要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从有了‘老骥’调解室,矛盾纠纷更加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居民关系也更加融洽了。”陈兴珍说。“老骥”调解室的建立,实实在在为社区居民间偶有摩擦的状况注入了一针“润滑剂”。“解决家庭纠纷融‘ 情’ 感化,化解社区矛盾纠纷引‘法’溯源,这是我们在多年的调解工作中一起探讨总结出来的经验,可以说是我们数次调解成功的‘制胜法宝’。”毕可民说。两年多来,“老骥” 调解室共调解矛盾纠纷案件5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8.5% ,切实做到了“小矛盾不出小区、大矛盾不出社区”。

除了平日的调解工作外,“ 老骥” 调解室成员们经常和陈兴珍进社区开展党课宣讲、进行法治教育以及反诈防骗防盗、提倡文明养犬等宣传。毕可民和刘书锋表示,他们虽然退休了,但还是希望为社会贡献点自己的力量。岁月岂抑老骥志,皓首尚是为霞时。济南领秀城北社区“ 老骥” 调解室用一颗热忱的为民初心谱写出社区治理新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