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政法机关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来源:山东发布 编辑:王岩
19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委政法委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政法机关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山东省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孙成良介绍,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全省政法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重要论断,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全省工作大局,着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在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活动中,山东连续两年入选营商环境最好的10个省份。山东政法机关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加大法规制度供给
省委政法委出台了《关于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护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意见》,推动政法各单位创新完善执法司法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法治化服务保障能力和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省法院联合多部门出台《关于建立企业破产处置府院联动机制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在省级层面全面建立府院联动机制;出台20条意见,为“一带一路”、上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省检察院出台保驾护航新旧动能转换、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新时代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等10个规范性文件。省公安厅出台服务保障重大项目12条措施,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全周期、全要素、全链条保护。省司法厅推动出台《关于严格依法办事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意见》《关于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推动出台大数据发展促进条例、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税收保障条例等法规规章。
二是持续加大法治保障力度
聚焦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惩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类犯罪,促进企业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今年以来,全省共批捕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747件1121人,起诉1164件2170人。聚焦知识产权保护。围绕侵权假冒、侵犯商业秘密等行为开展重点打击。今年以来,全省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84件177人。聚焦企业破产重整。建立破产处置府院联动定期会商协调机制,完善破产案件财产解封及处置制度,加强破产重整和解救治力度。今年以来,全省共审结破产重整、和解案件36件,25.9%的企业案件通过重整、和解方式得到挽救。聚焦助企纾困。开展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案件专项清理,今年以来,全省法院执结拖欠账款案件1.63万件,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回笼资金87.87亿元;与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开展助力企业信用修复行动,依法依规将全省17852家企业移出失信名单。聚焦推进依法行政。在全国率先建立行政复议通报、复议决定履行监督制度。今年以来,全省共办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1075件、纠错134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亿元;办理土地类纠错行政复议案件59件,涉及土地271亩。
三是持续优化法治服务水平
加强法治环境工作协调。省优化法治环境工作协调机制召开两次专题会议,组织推动各相关部门切实把优化法治环境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提升执法司法质效和公信力。政法机关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企业开展走访调研,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无证明之省”建设,推动减证便民向无证利民转型升级。省司法厅向济南、青岛、烟台3市和6个功能区委托下放8项省级权力事项,公布了省级13项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强化企业内部安全监管。制定出台《警务室建设运行规范》,加强警务室警力配备。组织开展爆炸危险物品安全监管“瞪视行动”,不间断排查整治民爆物品安全问题隐患。组织政法干警进项目、进企业,共收集企业诉求1035件,调解涉企矛盾纠纷340余起。深化数字法治系统建设应用。加大政法机关大数据办案平台建设应用力度,提高执法办案水平。法院建成实时在线的“24小时法院”,全省20%的网上立案登记在8小时工作时间以外完成,25类常见民事诉状在网上智能生成。公安机关实现公章刻制备案全程网办。开辟网上人才“服务专区”,实现人才户口迁移“跨省通办”“全省通办”等“一站式”服务,已累计服务6.1万人次。检察机关构建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四大检察”业务领域,发现1.6万余件类案法律监督线索,形成社会治理成果130个。优化公共法律服务。聚焦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司法行政机关组建党员律师法律服务团队730余支,提供法律咨询58万余人次。联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成立山东省建筑业企业出省发展“网上法律服务站”,为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开通山东律师惠企服务平台,开展“千名律师进企业”公益法律服务活动。
新时代新征程,全省政法机关将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扎实做好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各项工作,更好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一是进一步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上下功夫,加强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加大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力度。二是进一步在稳预期、强信心上下功夫,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加强法律层面有效制度供给,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水平。三是进一步在激发创新活力上下功夫,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健康发展,集聚创新创造活力。